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

Orange 2016-08-03 38887°c

[caption id="attachment_386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850"]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 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caption]
作者:梁欢 
在一个被集体式生活绑架了几千年的国度,如果你恰好有一种不那么主流、不那么「正常」的生活方式,是很难在不被亲人朋友认可的情况下继续坚持的。比如,你的性取向不是异性恋。 两周前,有个小伙子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邀我作答,大意是说他爱看 GV,同时却又喜欢和姑娘谈恋爱,他怀疑自己这样「不正常」。我很惊讶,倒不是惊讶于他的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和恋爱取向(Romantic Orientation)不一致,而是惊讶于这个时代还有年轻人用「是否正常」来评判自己的性向;由此你就可以想象在中国,还有多少用不了知乎、上不了维基的年轻人也正痛苦于自己「不正常」的性唤起,而当他们到了不得不面对逼婚这类戏码的年纪时,又会如何抉择? 事实是,他们只能怀着「我可不想被当成怪物!」的想法去委曲求全,于是伤害就转移到了其他人身上。中国目前有 1600 万同妻,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婚前并不知道自己伴侣的真实性取向,因此在婚后常年忍受冷暴力,甚至不敢离婚(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离婚和同性恋一样,在大众眼里依旧带有耻辱性)。在我看来,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并不可耻,这是个人选择而已,但以欺骗的方式把无辜的人牵扯进来,陷对方于悲剧之中,这是十足的可耻。 于是人们开始讨论怎样避免这样的悲剧,结论是,需要创造一个让 LGBT 群体可以放心出柜的环境。比如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再比如很多公众人物的公开出柜,逐渐树立了「同性多精英」的社会印象;商家们也感知到了这个话题的热度,像鼓励女权一样去鼓励 LGBT 群体站出来,直面社会。

[caption id="attachment_38629" align="aligncenter" width="855"]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 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863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56"]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 你的人生,无需他们的成全[/caption]

上面的截图来自这两天朋友圈里流传的那支陌陌广告,这部分镜头只有两秒,一对男同情侣向父母出柜,旁白和配文是:「做飞蛾吧,去扑火」。商业广告面向的是大众群体,而当一个商业品牌的广告里出现这样内容时,你确切知道,大众的接受度高起来了。我尤其喜欢「去扑火」这句话里隐含的逆流而上的态度,就算别人不认可又如何?你的人生,本就不需要他人的成全。 也许有人会质疑,别人都不认可,你还出什么柜?扑什么火?其实,太多人一直以来都搞错了出柜的概念。出柜,是向身边的人公开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你看,这里是个句号,就只这么一句,出柜这件事里并不含有「必须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和接纳」这一选项。也就是说,只要跟父母朋友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你的出柜就已经成功了,接下来父母朋友的反应如何,其实是对方的事情。我们当然会为了让对方能理解和接纳去做很多努力,但我们拒绝篡改出柜这个词的原本含义。 可能还有人疑问,你这是在鼓励出柜吗?也不是。如果一个人没充分考虑过后果,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甚至缺乏起码的物质基础,我不会鼓励 TA 出柜。我不会说出柜很简单、没风险,这是撒谎;也不会说 LGBT 群体一定要出柜,这是愚蠢。我只是希望一个人在充分了解这一行为的潜在风险之后,依旧有勇气和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个选择——毕竟,事情的推动,需要很多人的奋不顾身。 1996 年张元拍了《东宫西宫》,1998 年杨凡拍了《美少年之恋》,2001 年关锦鹏拍了《蓝宇》;2005 年柴静的《以生命的名义》新闻调查片,又把 LGBT 群体第一次放到央视这个平台;2012 年李银河向两会提交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案;如今陌陌又把出柜镜头放进了一支商业广告里……每多一次直面,我们就能多一次讨论,社会就能多一些正面的认知。 事情就是这样子推动的。

Orange 7762文章 0评论 主页

资深媒体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