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金融公司抢滩区块链 与供应链组合成主流模式

Scream 阅读:30084 2018-09-07 18:44:08 评论:0

17家上市金融公司抢滩区块链 与供应链组合成为主流模式
本报见习记者 邢 萌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18年半年报披露收官,上市金融机构区块链布局也浮出水面。A股市场上,至少有17家金融机构在半年报中披露出区块链技术最新动向,在应用场景中,“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成为最主流的组合,已落地多款服务平台。 其中,工商银行的“工银e信”、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贵阳银行的“爽融链”等均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 此外,贸易融资、客户服务等也成为金融机构青睐的区块链应用领域,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在此多有建树。由此可见,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愈加凸显。 工商银行、平安银行 “抢滩登陆”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据悉,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在沪深两市金融业类的87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在半年报中着重提到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成果,15家为银行,占据绝大多数。其中,供应链金融成为与区块链技术关联次数最多的领域,成为金融机构布局区块链的主战场。 供应链金融是落地成果最集中的领域,包括工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贵阳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均有涉及,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服务平台成为主力PK的重点,工商银行的“工银e信”、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等都各有侧重。 工商银行平台的特色是侧重信用延伸。其在2018年半年报中表示,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融资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核心企业信用跨层级流转工具“工银e信”,支持核心企业信用向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 事实上,区块链技术特点能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信用痛点。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指出,区块链主要在其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实现信用打通,进而解决二级供应商的授信融资困境。 而平安银行着力发展应收账款类业务。平安银行依托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computing云计算)技术,搭建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赋能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应收资产交易、流转服务,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双轻”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2017年末,SAS平台业务通过监管备案,完成首单融资;2018年上半年,SAS平台业务规模突破10亿元,已有上百家用户获得平台服务支持。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中,通常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分为应收类(基于应收账款融资)、预付类(预付款融资)和存货类(现货质押融资)三大类产品。某银行业人士解释道,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集体进军供应链金融并不是偶然。市场上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落地的首战场,为何会有此结论? 科达股份Chainplanet分析师杨智萍有着多年传统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经历,对供应链金融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在传统模式中,核心企业并不掌握其生产经营与销售情况,也就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判断上下游企业信用情况;再加上供应链条上的确权不明确,商业银行不好评估企业信用,最终导致生态内融资因此不畅。 “区块链技术的介入,主要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信用数据库的问题,数据庞大有序不可篡改;还有一个就是确权问题,就是债权具体、可追溯、永久储存。” 杨智萍进一步补充道。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仍在磨合期 虽然市场上掌声一片,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地位。 理论上,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正对供应链金融的痛处。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阻碍因素。杨智萍认为,现阶段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还是相当不成熟的。 她向记者援引了某项目方的观点。该项目方从市场角度阐述了现阶段“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三个难点。首先,将平台上的数据都上链处理,需要核心企业的配合,需要核心企业与供应链金融企业之间先建立起高度的互信,或者商业利益上达成一致,否则平台很难将数据共享出来;其次,还要调动起平台上经销商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上链,在没有代币发行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经销商作为节点加入到区块链系统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针对一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建立起联盟链系统,需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 杨智萍从宏观角度向记者补充了原因,她认为,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另一个原因是政策监管的风险。另外,区块链行业人才的稀缺也是重要原因。 而针对行业人才的稀缺,链塔智库合伙人、首席分析师于睿给出了更多解释。他表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会改变行业原有的工作方式,牵扯甚广,落地的隐形成本不可忽视。企业需要相关人才配合,金融机构需要具备新知识的从业人员,同时也要求资金来源能够理解这种新的操作方式。这个牵扯到人才、时间等方面的成本,是区块链落地供应链金融领域甚至各个领域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此外,于睿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叫好不叫座现象有着更深刻的解读。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落地,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将企业与资信、交易相关的数据,在线化、可信化,进而可交易化,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先进的市场和交易方式。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去上述落地隐形成本的问题外,“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落地还会遇到两个问题,分别涉及金融业的根本痛点和创新本身必经的示范推广过程。 金融业的根本痛点是过多的资金、过高的收益预期,对应太稀缺的优质资产。区块链对资产端进行透明化和可信化,只是对融资过程优化,但并没有对资产质量进行优化。于睿解释道,“这就导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了相关的区块链,但实际上,可以融到资的企业并不会增加,反而会因为资产质量透明后寻租空间下降,导致融资成功率暂时下降。” 此外,区块链对行业产生积极作用,更依赖规模化、网络化,必须从更高维度推动。他表示,不单单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在整个区块链的落地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较长的示范推广阶段,即使进入推广阶段,也可能因为成本高昂和综合性能不够全面,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另外,创新者还要面对既有的制度风险和利益竞争风险。比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参与机构的利益分配格局。也会导致落地的时候遇到一定程度的反弹。”于睿进一步补充道。

本文 微商货源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64299.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