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行动主义:只“赞”不做的点赞党
市民王叫兽
阅读:40823
2014-07-24 03:11:27
评论:0
从2012年像病毒一样蔓延全球的科尼运动(KonyCampaign)到当前与日俱增的网上请愿,打着人文主义旗号的各种项目在社交媒体上空前流行着。当然,在Facebook上为一项公益活动点赞无可厚非,但许多评论者担心,这会助长“只说不做”的懒汉行动主义(slacktivism):忙着点赞的越来越多,亲自捐款或参加示威游行的行动者却越来越少。
这种担心有无道理?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大家为何给公益项目点赞。为此,挪威奥斯陆市(Oslo)挪威科技工业研究院(SINTEF)的两名研究者在Facebook发起了一个网络调查,并将详尽的研究分析结果发表在《虚拟社群国际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WebBasedCommunities)。
该调查要求参与者用自己的话回答两个问题:你为什么会为Facebook页面上的人文主义项目点赞?你认为这些“赞”有实际效用吗?研究者随后统计答案并加以分析。405名参与者均给Facebook页面的PlanNorway项目点过“赞”。研究者透露,PlanNorway是一个致力于保护儿童权益、消除贫困的机构组织,它在利用Facebook自我推广方面颇有心得。
研究者将Facebook点赞族的主要心理动机归纳如下:
一、社会责任心
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生物。参与者给出的点赞原因中,第一高频词(达到62%)是社会责任心,即希望通过非经济手段提高社会觉悟或支持公益事业的真实愿望。(实际上,给出如此回答的参与者中,超过一半是PlanNorway的成员,并曾经通过组织力量捐助一名儿童)。事物发展千变万化,最终他们点的“赞”是否能够达到初衷则不得而知。只是这部分参与者还是抱着希望。
二、一时冲动
这是第二高频词(达到37%),其中包括为人文惨案所引起的一时惊吓、愤怒、恐惧和同情等情绪,但这部分点赞族恢复理智后不一定会继续支持或关注相关项目或机构的未来发展。文章建议,能够“激起这种冲动”的文字内容“应该用来加强人们的承诺心和参与度。”
三、获取信息
获取自己所关注的小组的最新动态是参与者们给出的第三大因素(达到38%),但研究文章称“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仍低于使用Facebook的社交需求”。然而,考虑到Facebook用来控制各用户新闻推送服务的算法“每日新,日日新”,Facebook用户不一定能够看到他们会为之点赞的项目推文。
四、社交表现
大家都想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人性,而社交媒体明显放大了这一偏好。当然,参与者从未声称自己属于这一类别,但却有22%的人认为“别人家的孩子”确实如此。
“为人文主义组织或项目点赞,是虚拟用户塑造、表演一种社交身份的手段,无论这种社交身份是否符合实际。这同时也是获取他人认可的一种手段。因此,为人文主义项目点赞成为了自我表述的一部分,或是用户向Facebook好友传达的一种信息”,文中提到。
五、不赞白不赞
除此之外,许多人纷纷表示,点赞不花钱,也不需要任何承诺或努力,却能帮助公益机构传达信息,不赞白不赞。这恰恰也是“懒汉行动主义”批评的核心点,但文章认为,有研究显示,“懒汉行动主义对更积极的公民行动与参与方式有加强效果。”好吧,这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六、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个无法排除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沦为了“非赞不可”的Facebook机器人,曾经克已的自我不复存在,再也无法控制那些漫无目的手贱点击。只有6%的参与者提出这个观点,躺枪的自然又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点击并不是一种参与行为,而是一种机械操作,业已成为日常习惯”,文中指出。“因此,这种行为是一种Facebook文化,即分享成为了一种习惯,不管用户是否真心喜欢这些项目。“
研究者同时提醒道,他们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且具有明显局限,例如参与调查的人都来自挪威,赞成PlanNorway项目十分自然,他们跟一些完全不喜欢任何公益计划的人相比,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女性比例异常高,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因为女性更为关注人文主义和人文援助等领域。
尽管人们对“懒汉行动主义”众说纷纭,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Facebook用户或许确实相信一个“赞”能够起到帮助作用,至于帮助力度,12%的人认为能帮大忙,51%则认为帮小忙。通过这次研究,公益机构对于它们在Facebook面对的用户群总算加深了了解。
消息源:快公司
作者:Jessica Leber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