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男孩猛龙过江》的营销法则
文/grace 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一年看的《老男孩》微电影,也不记得这首歌在耳边盘旋了多少年。今天去看了这部因《小苹果》而得知的国产电影,全程无尿点,是今年到现在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片,没有之一。我很想写些什么,所以现在我坐在电脑前,试着写些什么。 PS:无剧透 神曲《小苹果》,另辟蹊径的宣发创意 其实《小苹果》在整部电影里只出现过一次而已,却被作为这部电影宣发重点预热环节,早在数周之前开始盘旋在我们大家的耳边,看见这句歌词就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老少皆宜,并且正在悄悄攻克广场舞阵营,取代最炫民族风指日可待。 从一个轻产品入手去推广一个重产品,不得不说在电影界大手笔砸钱做广告营销的现在,这是一个碉堡的切入点。 社会化营销到底是什么?至少这部电影的宣发让我看见的是: 无孔不入的制造让大家都可以玩乐的切入点; 无孔不入的引导大家在各种平台秀出自己玩乐的成果。 我在美拍上看见很多以《小苹果》为背景音乐拍出的各类视频,有融入社会摇舞蹈的,也有拿来做小腿当枪恶搞背景音乐的。 (如果你不知道这两个梗,那只能说明你对社会化营销太不敏感) 到底什么叫做接地气? 我们已经被屌丝经济、体验式营销等造出来的名词轰炸一轮又一轮。 把性搬到桌面上来,谈你喜欢什么姿势,不叫没节操,那是LOW逼; 高富帅自称屌丝是谦虚,真屌丝还把自己可劲儿糟践的,那叫loser; 怎么叫接地气? 顶着高富帅的光环,弯下腰来装屌丝。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用一种轻松又无厘头的叙述手法,说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好故事。 结局更是亮瞎了眼,真实的回归生活,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或非得升华主题,闹一个大团圆结局。 情怀究竟是什么? 老罗的发布会火了后,满世界都在谈情怀。大多人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从没结过婚的人在谈婚姻,从没爱过的人在谈爱情一样谈论情怀。 如果心里没有信仰(别跟我说你的信仰是钱,钱只是我们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儿后无心插柳出来的附加奖励),谈不出情怀。 老男孩很精准的直指人性,抓住了梦想、青春这样的关键共鸣,目标人群正是这些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数年的中坚力量们,有消费能力,同时也是互联网主力军团。 我想这背后一定有包装或炒作,但如果一个产品没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再好的包装和营销也无济于事。 筷子兄弟在用自己真实的东西说话,不过是稍加夸张的演绎自己的故事。 情怀,也许就是把事情说的有意义。不要条条框框的结论性语言,给你讲个故事,你自己体会。 原来“LOW”和小清新真的可以并存! 现在人讲究逼格,而一般网络神曲都会被归为逼格太低的一类。但就如爱的极致会生恨,2B到极致就成了牛逼一样,比如现在我们一群文艺青年会在KTV唱最炫的民族风也不觉得是欣赏水平越底线的表现,《小苹果》在众多神曲中触底反弹成功洗白成为一种全民娱乐,怎么做到的?我母鸡啊,求指导。。 看电影,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元素真的好多,屌丝范儿的loser,美国大片式的枪战,无厘头的喜剧感,女神出没的养眼,一会破败的旧四合院,一下灯光绚烂的大舞台,还有从LOW到爆到文艺到顶的音乐过渡,真的全程没有尿点。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文艺青年”,最后他们坐在屋顶上唱着的那首歌真的有打动到我。 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从没有到过夏威夷 从未穿着牛仔衣淋着旧金山的雨 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我要感受着自由的空气 我想要挣脱束缚释放我自己 虽然这首歌是根据《Ich war noch niemals in New York》改编,连歌词都是。但如果没有他们用中文唱出来,也许我永远都不会注意到这么好看的歌词。 关于主题曲《猛龙过江》,觉得中规中矩,大概也会成为红遍KTV成为励志金曲吧。 《老男孩》已成品牌 关于市场或营销,我个人最关注的不是渠道不是媒介不是社会化媒体,专爱“品牌”。 “品牌”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领域,要提炼品牌理念,包装他们,然后形成许多品牌理念传递场景,通过多个品牌触点去传播,这是一个需要耐性和决心的过程,非常有趣。 从《老男孩》微电影,到这一部大电影,从筷子兄弟奋斗的过程,“老男孩”的品牌已经被大家所认知——为了梦想努力。 他们没有到处在喊口号“我们要为了梦想去努力”,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讲述“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品牌如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引导和影响他人,当有天我们想到这个品牌,便本能反应出某种特质,就成了。 其实很多人,与其把时间花在四处找人探讨如何做品牌,不如试一试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做做看,经历一次就都知道了。 当然,你得非常清楚你想要什么。 编外——关于吸引力法则 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吸引力法则是通过《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后来才去看了《秘密》,现在经常有人问起我,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什么? 一本是《秘密》,一本是《工具》 当然,看书的时机和当时的状态决定这些理念会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程度。 我是相信吸引力法则的,当你迫切的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全宇宙的力量都会帮你。但绝对不是坐在楼顶上做练功状冥想。 心理学的这些东西,是在引导我们去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比如吸引力法则,当你真的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TA,甚至不择手段,如果有天没得到尔后放弃了,那就是不再想要了而已。所以究竟是宇宙的力量在帮你,还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帮自己,我更倾向于后者。 《工具》教我们冲破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寻求一个更广阔发展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从南京来北京,无疑是把自己从一个安逸无争的舒适区里丢进一个未知的世界中。也许当把这里也过程舒适区,就会开始寻求下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折腾;又或者自此安定在这个层面,不感到局促不安。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冲破原有的舒适区,比如褚时健。当你把挑战当做乐趣,那尽情去闯去梦就好了,而如果把挑战当成是任务或为了赢得某种荣耀的手段,那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好的心态和情绪里,会不快乐。 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 结语——这也许不是一篇影评
本文 微商货源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542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