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要做电影行业大玩家:“野蛮人”进场抢人抢地盘

市民王叫兽 阅读:41948 2014-07-09 23:10:18 评论:8

BAT要做电影行业大玩家:“野蛮人”进场抢人抢地盘

  互联网巨头正取代煤老板成为电影行业大玩家。BAT不仅要做电影圈的“小伙伴”,更可能是门口的“野蛮人”。未来BAT的收购名单里,除了UC、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会出现华谊、光线和保利博纳吗?互联网让电影行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最近你那有没有好的互联网公司要招人,能否给我推荐一下?”一名前电影公司员工说,最近一个月,他已经收到了不下十起这样的请求,全部来自于影视公司的从业者。作为成功转会“互联网”的代表,他被认为是投入了“土豪”的怀抱,成为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电影行业员工频繁流动的背后是正在酝酿的巨变,“未来,电影公司就是给BAT打工!”今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保利博纳董事长于冬的一句话炸醒了正在沉睡的传统影视公司的老板们。于冬甚至表示,“好莱坞还有所谓的‘八大影业公司’,未来中国只有三大(BAT)。”

  不管未来是不是只有“三大”,但BAT已经成为电影行业重要的“玩家”,甚至是主导力量。华谊、光线这样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老大们,和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坐上了同一辆高速奔驰的列车。

  “我们只是想为优秀的内容公司插上翅膀,为电影嫁接互联网思维,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小心回应。

  但这已经让传统电影老板们足够紧张,并购互联网公司一时间成为节目制作公司的热门选择。未来谁将被谁颠覆?互联网让电影行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人才争夺

  作为文化创意行业,人是电影行业的核心资源,但随着“BAT”布局,“人才争夺战”正在悄然打响。

  正如开篇的一幕,“作为电影公司来说,宣传总监是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的一名宣传总监曾经被开出过百万年薪挖角。”在一次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透露。

  对于进军文娱的BAT来说,本身并无多少行业积累和资源,“挖角”专业人才自然成为合理的选择。“我们原来在互联网行业,‘人脉’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但在创意产业,‘人脉’是一个核心资源,这在以前互联网圈里是无法想象的。”腾讯在线视频总经理孙忠怀表示。

  曾经成功推广《失恋33天》、《蝙蝠侠》等电影的营销公司影行天下CEO安玉刚说,最近最头疼的是“招人难,留住人才难”。虽然影行天下因为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正在高速扩张,但一直处于缺人状态。“新来的都是90后小朋友,刚干没几天就跑了。后来发现很多去了互联网公司。”而《小时代》的营销公司麦特文化也有同样苦恼,“我们想招几个有一两年经验的新手,但优秀的人才也会被互联网公司争抢,他们开出的价格是我们无法给得起的,怎么拼得过?”麦特文化总裁岳洋抱怨道。

  不仅是营销环节,电影各个产业链都面临人才争夺。去年5月,沉寂多时的张艺谋宣布加盟乐视影业,引起了圈内一番热烈讨论。张艺谋没有去华谊、光线,甚至万达,而是去了一家成立三年的新公司,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乐视宣称自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公司”,张艺谋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也透露,这是他选择乐视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电影是属于年轻人的,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在年轻人群中有非常高的渗透率,不仅会改变电影,甚至会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民主进程。”张艺谋说。

  这代表着强烈的信号,封闭的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电影圈是一个闭环,导演、制片人和演员几乎是在小圈子内进行流动,“这是比较弱小的行业原来的一套保护机制,对外面来的人有一种天生的不信任感。”天使之翼影视投资公司总裁戢二卫评价,电影行业这几年被快速涌入的资金追高了市值,但对于BAT来说,这是战略投入,自然不惜重金。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圈了王家卫等顶级导演的资源,而不是某个传统电影大佬,这在两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一名电影行业的观察人士认为原来这个场子里都是山西煤老板砸钱玩,他们压根不懂行业,甚至只是为了泡妞,所有资源都在封闭的链条中流动,但在这个圈子里并不认为是坏事,不透明是最好的门槛。BAT来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门槛。所以会让行业里的人产生巨大的危机感。

  在上海电影节上,至少有五场电影论坛讨论内容与互联网相关,涉及电影融资、销售、宣传发行、制作等多个环节,并且在每一场论坛上,互联网人士都成为话题的中心。而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甚至获得了比影后巩俐还要高的关注度。不仅如此,互联网圈和电影圈内人士,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同一聚会场上。

  “现在我参加的很多影评人的饭局,都有BAT公司的身影。”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一个影评人的私下聚会上感慨,“爱奇艺、腾讯视频、阿里影业,这些以前很陌生的名字现在都频繁地出现了。”而知名电视剧评论人李星文甚至对本刊表示,网剧未来要革电视剧的命。

  除了影评人和剧评人这样的“意见领袖”,BAT们还善于笼络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专家,发挥“外脑”作用。“说白了我们对于影视业都是新人,原来只有做互联网产品的经验,没有做电影产品的经验。所以我们聘请了一批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人作为我们的专家顾问团。”阿里巴巴娱乐宝项目副总监米玉峰告诉《中国企业家》,娱乐宝在挑选合作项目时会征求这批“外部顾问”的意见,以减少风险,“我们每接到一个项目,都会邮件转发给我们的专家顾问团,让他们先做一批筛选,然后再配合我们大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是否应该合作”。

  从高薪“挖角”、争夺优秀创意人才,到笼络“意见领袖”,培养外部专家,BAT逐渐摸清了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律,接下来,他们准备动手了。

  广电行业资深观察家、流媒体网CEO灯少描绘出了BAT入局的路径:一开始是人才,接着是资本投入,最后是改变行业规则,甚至自己重新制定规则,这就是BAT进来的路径,很清晰。

 

  打破旧规则

  “千万不要把为‘BAT打工’这句话大肆渲染,我们担心对行业有不利的影响。”在电影节期间于冬的“为BAT打工说”引来各方关注之后,刘春宁对《中国企业家》低调回应。而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也表达了类似“低头做事,小心发言”的态度,这与他们在行动上的高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里巴巴公关总监顾建兵表示,未来十年阿里的两大战略方向:其一是医疗健康,另外一个就是文化娱乐产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就追求高质量的精神需求。这也是阿里投资文化娱乐的原因。正是基于此,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前可谓在文化娱乐产业链“全面开花”,从斥资62.44亿港元认购文化中国60%股份,组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到作价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18.5%股份。阿里巴巴不仅仅是站在了电影圈门口而已,根本是已经赤膊上阵。

  原来电影公司只是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新的“渠道”,拍好的电影除了院线以外,也会放到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发行,以此获得额外的商业价值。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随着对电影行业的深度介入,越来越不甘心仅仅成为一个“渠道”。

  刘春宁在上海电影节上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有接近10亿的智能手机,5亿的家庭电视机的屏幕,这些屏幕未来都是数字娱乐产业可以进行快速发展的基础。阿里巴巴看到了未来的互联网娱乐,或者未来的数字娱乐产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创新和革命的机会。

  于冬认为,对传统的电影制片行业而言,现在仅存的优势,就是要迅速把规模做上去。“没有规模的电影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独立制片最终都会归属到BAT去,因为他们是用颠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个产业。下一步是内容产业的重组。现在这个产业真正的机会到来了,未来的十年是互联网引领产业革命的十年。”作为一家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老大,于冬的思考显然对于行业来说是带有冲击性的。

  BAT怎么去引领产业革命?娱乐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娱乐宝第一期在今年3月发行,总规模7200万元,有接近30万用户参与抢购,支持了4部电影的融资需求。6月13日公布的娱乐宝二期,总规模 9200万元,在14日凌晨2时就被抢购一空,接近16万人购买,共支持五部电影的融资需求。

  “我们为娱乐宝的用户提供7%加X的收益,其中7%是固定收益,影片的风险部分完全由娱乐宝承担。”娱乐宝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娱乐宝对电影制片方的融资成本约为15%,剩下的收益刨去运营成本,娱乐宝基本不赚钱,只是为了让大家体验更好的娱乐产品。

  但娱乐宝介入电影这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过去的电影融资,都是私募基金一样的操作方式,比如10个人,每个人投几百万,这10个人都是我信任的,圈里的人,最后赚了亏了我们几个人承担,这种风险就非常大。但娱乐宝不一样,它可能是10000个人,每个人投100块,那最后平摊到每个人的风险就小很多。”在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看来,这完全是颠覆式的。

  这种颠覆是基于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和强大的用户基础之上的,未来电影行业从创意、制片、发行到融资环节,都会被互联网改造。“导演们还在坚持过去从电影学院学来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艺术表达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但是市场、年轻人选择了新的语境方式、新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以前我们所不屑一顾的表达方式。”在于冬看来,一部仅仅花了四天半拍摄的《爸爸去哪儿》电影获得了7个亿的票房,《小时代》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大腕,但也拿到了近5个亿,这在过去无法想象。“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以前传统电影工业那套生产流程和机制?没有答案,我也很困惑。”于冬认为电影行业的传统思维方式正在被瓦解,市场有了新方向,但行业思维还带有巨大的惯性。

  米玉峰的体会是,这个行业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机制,好的项目根本不会让外人投,新的参与者很难打入这个圈子。他曾经为娱乐宝谈过韩寒的《后会无期》,谈了一个多月,但最后还是被拒绝。“主要是在娱乐宝的用户权益上谈不拢。说白了,明星资源不是一个电影公司能真正掌控的。”在米玉峰的设想里,娱乐宝未来不仅是一个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它还是一个让用户深度参与电影环节的平台。从电影前期立项开始,娱乐宝的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投票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员、剧情的走向,甚至未来还会为用户专门定制电影票,出品人就写上用户自己的名字,营造一种身份感。

  另外一方面,互联网将会成为院线之外的最大发行平台。传统电影靠院线票房收回成本和取得盈利。但BAT未来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网络院线,让人们在客厅付费看电影。4K电视和高品质的音响设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电影院里的视听感受,而且30元包月看电影也比电影院便宜很多。孙忠怀表示,如果发展1亿在线付费电影用户,那在线电影市场的规模就能达到百亿元以上。

  “现在这些商业模式都落后了,未来只有基于IP(知识产权)的用户运营模式才会取得成功。”乐视影业张昭说,迪士尼为什么要买MAVEL花40个亿,就是基于用户来运营IP。具体来说,互联网公司的着眼点首先考虑的是用户,而不是以前的导演和明星。“用户喜欢看什么,喜欢谁来导、谁来演,你就提供这样的需求。未来电影市场的战场是互联网,这也是中国电影能抵抗好莱坞的关键所在。”他说。

  另外一个已经被互联网攻陷的环节是电影售票渠道。万达花了十几年,投入了近一百亿占到将近20%的电影市场份额,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内就被类似美团猫眼、格瓦拉这样的在线售票网站追赶。去年格瓦拉全年的售票额接近10亿,超过了很多院线,而据美团猫眼的产品总监徐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去年一年美团此项销售额接近16个亿,占据了中国电影总票房的10%,而今年这个比例将扩大到13%-14%。三年的公司超过了十三年的公司,未来在电影行业可能会是普遍现象。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BAT不可能主导电影行业,现在优秀的项目根本不愁钱,他们凭什么要让阿里进来,要让腾讯进来?BAT也不可能完全垄断内容市场。”华谊的一名高管向本刊表示,现在BAT入局对于行业来说是好事,因为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可以倒逼行业革新。但她同时表示有时候“看不懂行业”,比如乐视这样的公司,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行业的玩法是怎么起来的?

  而影行天下CEO安玉刚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由于体制原因,传统媒体行业兼并重组受到制约,所以中国没有出现综合性的文化娱乐集团。但未来是由BAT三家来进行实际整合,BAT就是这个行业的综合文化传媒集团三巨头。在可预见的未来,BAT甚至会化身为资本直接参与行业竞争。今年3月,华谊兄弟公告宣布投资美国Studio8公司价值1.2亿-1.5亿美元的股份,但却在6月的最后时刻迎来了复星国际的“横刀夺爱”。据知情者透露,参与谈判的竞争者名单中,更是赫然出现了阿里巴巴的名字,而众所周知的是,马云曾经是华谊的股东。

  如此看来,BAT不仅要做电影圈的“小伙伴”,更可能是门口的“野蛮人”。现在,留给电影行业的悬念是,未来BAT的收购名单里,除了UC、大众点评、滴滴打车,还会出现华谊、光线、保利博纳吗?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5289.html

标签:大众点评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