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看看这些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做的
导语:种子用户最接近产品定位,并直接影响产品日后的口碑传播及辐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是社区平台类产品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
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难的事不是产品研发,而是如何发展第一批有价值的用户,即种子用户(seed users)。这一批人最接近产品定位,并直接影响产品日后的口碑传播及辐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是社区平台类产品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在 Dropbox的案例中,他们的老大在有狂热粉丝们聚集的Digg发布了一个充满geek才懂的暗语“彩蛋”视频,该视频迅速在Digg上窜到了第一。结果,Dropbox的beta版还没发布,就已经有75000个用户在waiting list上排着了——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其他公司又是怎么做的?
社区类产品们
1.知乎:先向专业人士发邀请码,“全封闭”后再开放注册
知乎创始人周源最开始采用的是“杀熟”策略,发邮件邀请好友。2010年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他们就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
当知乎一点点开放注册,直到用户数量达到2000人的时候,便出现了雷军、李开复等IT名人,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他们也因为社区的纯洁性,首选知乎作为发声平台。知乎在发展头两年,一直用邀请注册的方式维护社区的专业性,由此形成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直到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知乎才在更广的话题领域有了较大发展。
发邀请码的做法也被不少创业团队在使用。比如一个名为“泡面吧”的跟随式在线编程教学网站(类似“Codecademy”),他们主要在相关论坛寻找种子用户,首次内测阶段的邀请码只有500个,但随后因需求旺盛,迅速增加到2000个、4000个……
2. MySpace和豆瓣:从“文艺”的角度入手,“臭味相投”
(先为曾经火爆的MySpace点根蜡烛)有人认为MySpace上线后,立刻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增长用户群,但实事并非如此。其第一批用户是创始人的线下的乐队资源,最初积累的是他们的粉丝用户。
其实,从充满文艺气息的小众的用户群入手在中国也有一个案例。比如豆瓣就从书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户。这一批用户可以算是“品味略高”,不仅可以贡献更高质量的内容,也让豆瓣围绕着书籍、文艺、清新等标签逐渐增强吸引力范围。
3. 新浪微博:高价请大V呗
新浪博客发展初期通过媒体关系拉拢到了大批意见领袖、知名人士尤其是娱乐圈明星开通博客撰写博文,甚至开出高价稿酬,其它门户纷纷效仿。而这一幕在微博时代又重演了。
4. 虎嗅:传媒圈内积累种子用户
虎嗅最开始创办时与现在有所不同,每天只发布一篇精品文章(附带少量其他文章),并精简关键信息,条目化发布到微博上。一开始虎嗅的用户为受邀前来的媒体圈人士,在内容受到好评和转发之后,虎嗅逐步积累了第一批读者和作者投稿。
工具类产品们
5. 脸萌:应用商店推荐位,鼓励分享得到口碑传播
半年前,脸萌App正式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当时都给出了推荐位,比如APP Store的精品推荐等,但脸萌并没有登时火爆。经过两个月的攻坚期,用户突破百万。真正火起来却则是在三个月之后,人人网、朋友圈和微博开始出现刷屏现象。用户通过更换头像和发布萌图,各大社交网站纷纷被脸萌刷屏,形成一股“萌风”。数据显示,脸萌的下载量从5月底开始迅速攀升,四天内在iOS和 Androd平台的下载量总计约120万。用户自发的病毒性传播在短时间内帮脸萌形成巨大影响力,但最开始脸萌的用户积累却来自应用商店的推荐。
和脸萌打法类似的还有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另一款“90后”App节操精选,他们同样是依靠产品的新鲜度以及有趣的名字得到了分发市场的推荐位;再通过鼓励分享获得更多用户。
6. 嘀嘀打车:靠烧钱+聪明的地推
打车软件作为一个平台,需要聚集司机与乘客两方面的资源,而在打车应用扎堆抢市场的初期,相比乘客,拉拢司机端的资源更为紧迫。
打车应用的做法通常是地推和烧钱。但嘀嘀作为市场的后进者,一开始在这两方面都有困难。当时摇摇招车一度包揽了垄断了机场的推广市场,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抢夺司机资源。
除此之外,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说过,嘀嘀曾去跟几个出租公司谈合作,大家都说没有“红头文件”,怕调度出租车违法不敢做,后来嘀嘀终于在京郊找到一家出租公司肯合作,但那些出租师父却都需要手把手地教,才慢慢从10人发展到100人。后来嘀嘀花了几万元做个一则广告:司机只需发短信至12114即可获得下载链接,这也帮助嘀嘀获得了最早一批司机用户。
社交类产品们
7. 来往:马云强推,员工人人要出力
虽然阿里巴巴财大气粗,但其推出的来往仍就在苦苦找寻微信阴影下的发展路线,特别是来往积攒第一批用户的故事,让人看到就算是巨头也不是做什么都那么容易(世界还是公平的)。2013年10月一天,马云在公司内网中就来往就公开表态,呼吁阿里巴巴员工成为来往产品推广员的文章,并把来往挑战微信比喻为一场“战争”,他下达了死命令——阿里人11月底前不到100个公司外面的来往用户,视同放弃红包。“当然有100+未必有红包,没有100个是肯定没有红包。”
在这种量级的鞭策下,这两天,阿里员工们在微博、QQ、微信和朋友圈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揽客”的群众运动。
当然,这种由上至下定指标的推广方针并非马云独创。国外的LinkedIn在寻找种子用户阶段,创业团队每人都有50个指标,在线下邀请高素质的商务用户,CEO则负责100个。
8. 腾讯系:庞大用户群,相互导流已经够可怕了
腾讯家族产品众多,以QQ为土壤,QQ空间、腾讯微博、QQ邮箱等产品,在最开始发展用户的时候,都利用了用户不得不看的王牌产品,强制推送链接,引导用户使用。这种运营手法已经非常成熟,不仅有直接的流量导入,互相推荐,还有QQ杀手级的“升级加速”和“点亮图标”推广手法。这一手法在QQ产品的推广中屡试不爽,迅速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关于QQ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有网友分享说:97年以前,成气候的IM通讯软件只有以色列的ICQ,当时上网的人几乎都有一个ICQ号码,日常大部分沟通也在ICQ上;99年左右的时候,internet逐渐在国内普及,大量公司、个人及组织纷纷推出即时通讯类软件,但始终无法撼动已经建立用户间强关系链的ICQ。但1999年国庆时候,Yahoo、ICQ等服务器在国外的纷纷被墙,OICQ本身还算和ICQ相似,且又是原生中文界面,于是趁势而起。作者:astoday 来源:虎嗅网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4970.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