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哪些赛道还在变化?
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很难否认智能手机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创新红利期正在不可逆转的消失。在基础的设备端(意味着新增流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早已告别了前些年陡峭的增长曲线,千元机血战和渠道战争的愈加惨烈背后都是智能手机普及率接近饱和的客观现实。在渠道端(意味着触达用户的频度),微信、支付宝等超级 App 借助资本的力量让中小 App 难有翻身之地,除非进行资本联姻,短期内很难再有一个新兴的强势超级 App 诞生。在用户端,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人们对于品质和品牌的诉求更加强烈,横扫中国互联网十余年的屌丝经济模式开始到了必须升级换代的时候了。 如果把移动互联网比作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基础设施、水电煤在过去五年被充分建造,摆在创业者面前新的挑战一个在于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另一个是如何创造新的需求,而这些都依托于如何能够能理解用户以及让用户获取服务的体验更加方便。 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未来五年的维度,就会发现潜在的机会正在井喷。 在基础设备端,我们必须承认 VR/AR 在一两年内难以走向大众,但我们坚信它会在五年内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实现井喷,就像 2007年 iPhone 一代发布的时候,没人会预料诺基亚的衰落,但当整个手机生产链条和开发者生态都开始倾斜的时候,新的时代就来临了,逐渐遭遇增长天花板的手机厂商、显示设备厂商和开发者都有足够强的动力拥抱 VR,到了那个时候设备、渠道、流量的格局又要经历一轮重新洗牌。 另一个设备端的变量来自智能硬件向数据服务的进化。相比智能硬件概念最火热的 2013 年,如今整个智能硬件行业正处在低谷。由创客们驱动的众筹硬件产品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天的智能硬件创业者要想在巨头的产量和价格优势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必须要能清楚的回答几个问题: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痛点?是否适合作为新技术的载体?硬件之外,是否有内容作为支撑?是否面对一个具有潜力的高黏性市场? 如何拓宽用户对硬件的使用时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整个互联网世界最关键的两个元素一个是对象,一个是信息,在对象之间信息的传输频率越高价值便越大,微信等社交工具就是典型。对于智能硬件来说,它天然是采集和传输用户行为数据的最佳载体,一个能够让用户找到长期高频使用理由并借助用户所产生的海量互动数据让自己更聪明的智能硬件,一只脚已经迈入了人工智能的大门了。 AlphaGo 之后,人工智能是不是玄学的争论可以放在一边了,我们终将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只要机器能够持续在与人的交互中收到数据并被调教,所以我们把人工智能的普及看做手机、智能硬件之后的一个必然阶段。所以在当下,我们看好的人工智能领域变量都是在如下几个方面具备领先于同行的优势:计算及视觉能力(背后是进行海量识别的准确度);交互(现阶段语音识别能力决定交互的质量);终端能力(致力于廉价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开始井喷,注定是未来人工智能的交互入口)。
虚拟现实篇
随着 2015 年底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和第一波的尝试,大部分第一批吃螃蟹的 VR 团队开始进入市场,接二连三的跳票和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使得 2016 年的 VR 市场面临第一次的洗牌。不过在这一年中依旧不乏 VR 特定的方向值得深挖。 在硬件端,不同于去年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PSVR 都未发售时为头显设备所带来的神秘感,今年上半年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 都迎来了大规模发售,Oculus Rift 不负众望地成为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 VR 头显设备,而 HTC Vive 凭借着室内定位系统和在国内发售也获得了玩家和大批 VR 行业应用人群的市场。 然而在移动 VR 设备里,Gear VR 依旧占据着半壁江山,可是随着大众对 VR 需求的转变和成本影响,移动 VR 在 B 端市场更有优势。其中 VR 一体机和配合头显设备的周边设备是新血液。 一、VR 一体机 VR 一体机一度被业内质疑它的存在,然而它依旧在市场中凭借一些优势找到了落脚点。由于移动手机盒子在产品体验上容易出现晕眩,大部分的诱因是由于手机性能不够好。而 VR 一体机从硬件底层到产品外形都有极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以高通为主的上游厂商为了增加硬件影响力也给予一体机厂商不少扶持,小团队在发现手机盒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后纷纷转向了 VR 一体机的研发。另外,VR 一体机以便携、良好体验等优点成为 B 端用户的主要使用设备。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移动 VR 设备将依旧是「低成本」设备的天下,而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设备则需要 VR 一体机来补位。 二、 周边设备生产 除头显之外的 VR 硬件设备也进入了硬件开发商的研发名单中。随着主流 VR 设备的面市,PC 头显设备几乎没有入场空间,而交互却始终没有脱离传统的游戏操作形式。场景化和动作捕捉是 VR 设备的两个热点。 由于许多团队开始考虑如何将线上产品转移线下,精品体验店脱离了「网吧模式」演化成类似「密室逃脱」类的主题体验馆。VR 周边设备为了贴合 B 端需求,逐渐引入了交互、社交、具象化的特征。 有了线下体验店的存在,消费者将更方便地体验什么是好的 VR。为了配合线下体验店,手柄等其他周边设备将迎来爆发期。 国外 VR 设备大多以不同形态的手柄为主,今年 E3 游戏展时,Sony 便为了配合 PS VR 推出了「枪式」VR 手柄 PS Aim,被誉为最好 VR 手柄的 Oculus Touch 已经大规模提供体验,也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出货。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团队所开发的枪式手柄、外,产品则大多焦注于多人交互的动作捕捉设备。诺亦腾的 Project Alice 逐渐引入新的会话和演示主题、青瞳视觉进一步将 VR 使用场景扩大到 30 平米以上的规模。DepthVR 的深度摄像头则基于空间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 上海拆名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ypereal)
- 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Pico)
- 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诺亦腾)
- 北京时光梦幻科技有限公司(TVR 时光机虚拟现实)
- 天舍(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舍文化传媒)
- 北京乐客灵境科技有限公司(乐客)
- 指挥家(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指挥家)
智能硬件及数据服务篇
我们该如何判断一款智能硬件是否靠谱? 广泛地来讲,「智能硬件」指代那些功能上能够互通互联(尤其是与手机联动),形式上软硬件结合(部分功能需要借助软件实现)的设备。 当然,智能硬件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很多时候它代表着「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产物」。举例来说,普通的手表加上各种传感器变成智能手表,普通的插座加上 Wi-Fi 控制变成智能插座,普通的音箱接入互联网同时能够用语音操作变成智能音箱。 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新兴的产品类别,有些确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很多「隔靴搔痒」的产品。而随着智能硬件的创业门槛的降低,吸引了众多创业者进入——在国内外的众筹网站上,你能想象到的产品都已经变得「智能化」了。 在眼花缭乱的智能硬件中,我们该如何判断一款智能硬件是否靠谱? 一、是否解决了痛点? 一款靠谱的智能硬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舒适度,甚至是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要符合我们使用习惯。具体来说一般符合下面特征:- 现阶段所提供的功能不可替代(解决痛点)
- 功能并非不可替代,但是可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 新技术所带来的功能、交互方式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 硬件本身是否需要大的改动
- 硬件本身所不能获取的参数、资料
- 可以发挥硬件特性的多媒体内容
- 枯燥的数据可以转化为更有价值的信息
- 极米科技有限公司(极米)
- 北京羽扇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出门问问)
- 上海小蚁科技有限公司(小蚁)
- 北京花花草草科技有限公司(花花草草)
- 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
- 北京零零无限科技有限公司(零零无限)
- 广东泰一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泰一)
- 广州极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极飞)
人工智能篇
根据 Venture Scanner 的统计,截至 2015 年 9 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获得投资的公司中,按照平均融资额度排名的五大业务依次是:机器学习(应用类)、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研发类)、机器学习(研发类)和视频内容识别等。 自 2009 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吸引了超过 170 亿美元的投资。过去四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以平均每年 62% 的增长速率增加,这一速率预计还会持续下去。 而在 2015 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占到了年度总投资的 5%,尽管高于 2013 年的 2%,但相比其他竞争领域仍处于落后位置。 目前中国地区人工智能领域获得投资最多的五大细分领域是计算机视觉(研发类)、自然语言处理、私人虚拟助理、智能机器人和语音识别。从投资领域和趋势来看,未来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资本将主要涌向机器学习与场景应用两大方向。

- 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知声)
-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旷视科技)
-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思必驰)
-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优必选)
- 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地平线机器人)
-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格灵深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