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创业大起底:煎熬生存的持久战
市民王叫兽
阅读:49915
2014-05-04 20:38:42
评论:7
这是一个以APP为主要载体的时代,连楼下卖羊肉串的大叔,订单80%都来自微信。 “玩游戏”、“看天气”、“用点评”、“查地图”、“下应用”……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几乎被各类APP瓜分。
尽管app开发热潮不减,但同质化严重,用户已经有了审美疲劳。盘点2013年的应用分发市场,整理出数十上百家App的死亡名单并非难事。
开发只是第一步,比前者更重要的是“养”APP。有人说,APP就像是一个需要不断包装和投入的“明星”,需要不断制造“话题”来吸引用户,靠一版版的优化升级和足够的内容、活动来支撑,否则就会很快泯灭于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比APP开发更难的是后续的运营和推广。
“2012年酷讯App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大约是1.5元,2013年,已经涨到了3元以上。” 酷讯产品总监陈波认为,App的真正成功在于开发之后的长线运营。
这是一场持久战。持续化、精细化的运营是App创业团队们的一大考验。“小鸟”依靠App Store迅速崛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款App想要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比当年难得太多。
盈利是未来终极拷问也是现实的生存底线。数据显示,有56.6%的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选择免费下载+应用内广告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很多app开发者认为付费下载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但如果不能实现付费下载,如何盈利呢?即使是墨迹天气这样经过多年积累,拥有上亿规模用户的应用,也面临了下一步出路何在的难题。
如果没有靠谱的用户规模和盈利出路,注定昙花一现,成为移动互联网里的一个事故,而不是故事。
ENTREPRENEURSHIP
“创新仅能生存24小时”
直面App“焦虑症”
或者“火一把就死”,或者出生即死亡,App同质化问题泛滥,越来越多的僵尸应用堆积成山, App创业者如何直面生存焦虑?
爱用手机拍照的小美最近患上了选择性密集症。最初她欣喜于可以试用各种各样的美颜相机、美图工具,但渐渐地,翻开App Store,那些标识近似、功能类似的App已经令她审美疲劳。她往往在下载之后一一删除。
光是在iOS平台上就有数几十款拍照类应用,Android平台更是不胜枚举。小美的用户体验并不是个案,在很多行业都如是。千篇一律的App常常令用户感觉眼花缭乱。
自2008年苹果的App Store问世以来,无数的开发者和风险投资都疯狂涌入这片金矿。随后,Android应用商店的发展更是提供了一个大舞台。App的创富神话比比皆是,不少App一夜成名。眼下,App store与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都已突破100万,但相同类别的应用层出不穷,许多App功能差别不大,同质化问题泛滥,越来越多的僵尸应用堆积成山。随着App诞生到现在,这越来越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从根本上讲,真正好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可遇不可求,什么看起来好做,大家就开始扎堆,这已成为中国商业社会的一个特点。而由于继承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这一特点在移动互联网上表现更甚。点心副总裁黄铁卓对记者分析,“现实的情况是,在App的开发上,大家的创新成本太高,开发风险太大”,再加上准入门槛低、商业模式不明确等因素,所以造成了App创业者们的生存焦虑问题。
“近两年来App领域创业疯狂,但能做成做长的并不多,App创新仅能生存24小时”,酷讯产品总监陈波无奈地告诉记者,App的死亡率越来越高,愈发严酷的市场竞争已成为草根开发者的恶梦。即使对于酷讯App那样相对成熟的应用,自2011年开发出来到现在都离不开持续地精细化的运营。对于更多的创业者们而言,运营、盈利都是很难迈过去的坎。
“山寨军团”烦不胜烦
30多个App同时赛跑
一个《神庙逃亡》火爆登场了,数个类《神庙逃亡》冒出来了。苹果公司很烦恼。
去年,仅仅是针对山寨《神庙逃亡》的App,苹果公司就不得不启用了专项严打,清理克隆《神庙逃亡》图标的应用。面对与日俱增的同质化App“山寨军团”,苹果公司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清理行动,将许多《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等热门游戏的山寨版下架。
相对而言,Android平台的开放、开源给了App“山寨军团”们更多可趁之机。用户们烦不胜烦,打开应用商店,想搜寻《植物大战僵尸》却被许多山寨版本干扰得眼花缭乱。
同样烦恼的,自然也包括App的开发者们,酷讯陈波就对记者坦言,打开手机搜索火车票的应用,一搜就不下50个,他简直替用户们担心,“该用哪一个,完全审美疲劳。”
无独有偶。短短一年时间里,随着O2O概念的大火,打车类App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在苹果App Store里搜索“打车”,相关结果竟然达30多个。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摇摇招车、打车小秘、96106打车、易打车、手机召车、摇摇招车、微打车、e点车乘客、1039易打车、打的啦、招车宝、好打车、百米出租车、打车宝、96106打车小秘、 我打车、易达打车、轻松打车、快打车、打车无忧、招车即来、打的、96106易达打车、招车宝-易打车、虎哥打车、万乘打车、好打车、叫车、招车即来,等等,各类同质化应用多到令人“叹服”。
这些打车应用使用方法基本一致:用户用手机免费下载安装软件,通过软件中的定位功能,查看周边空车。点击“打车”键,发送自己的所在地、时间以及目的地,等待司机回复。同时,软件还提供讨论平台,用户可以对司机进行点评。
类似的功能,相似的名字,雷同的图标,30多个打车App在赛跑。每一个互联网产品出现之后,都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段疯狂生长期,App也如是,当打车应用出世后所以也拥趸者众。点心副总裁黄铁卓告诉记者,这种同质化现象其实放眼各行各业比比皆是。
在严重的同质化之下,应用商店里堆积了大量僵尸App。苹果的App Store去年过五周年庆典时,App总数已经超过了90万个,下载量则过了500亿次,但其中有2/3的应用都是僵尸App。在一片山寨中,一些正版的App甚至完全被埋藏了起来。
或许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更多的竞争与乱象意味着能够沉淀下来更好的应用,更快推动这一新生事物的快速成熟。消费者能从竞争中获益,得到更好的价格和体验。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消费者,最终会扩大市场规模,使全行业受益。
App出生即死亡
难以抵御的审美疲劳
曾几何时,“愤怒的小鸟”是多么风光。可如今,小鸟早已被用户们遗忘。一款App的生命周期往往非常有限,即使风光如同小鸟也难逃宿命。
一家美国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约68%的智能手机(包括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系统)用户每周使用的App数在5个以下。很多人下载应用是因为冲动, 用户对App很容易就产生审美疲劳,常常立就失去了兴趣。
从本质上说,“用户真正关注的不是App,而是自身需求的满足,是服务,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实现形式是什么”,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撰写专栏文章如是指出。
移动互联领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出几款明星产品。迅速火爆后他们也很快沦为“流星”,而被用户遗忘,这其实也是常态。用户的审美疲劳是App开发行业里必须面对的一个状况,前不久《你画我猜》、《疯狂猜图》曾经无限风光,但不到一个月也被许多人遗忘,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感觉不舍。
App生命周期太短,“火一把就死”还算是幸运,更多的App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
那些出生即死亡的大部分App是没有命中用户的需求。在点心副总裁黄铁卓看来,对于游戏App而言,本身就是一个短周期的产品,用户在娱乐方式的使用上本身就没有持续性,开发者在开发之始就要考虑到用户的审美疲劳问题。一般游戏的生命周期,也就半年到一年半,能火两年的游戏App极少。
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是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命中用户的需求,需找多元出路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众多App开发者都体会到了这个市场的严酷。面对“如何延长App生命周期”的课题,一些不思进取的开发者,甚至干脆放弃了通过创新应对挑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实际上,App的背后已经诞生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那些僵尸App的存在其实大有原因。一些App开发者专门去山寨,获取了可观的下载数——很多用户往往就是在迷乱中误下载的,试用后即删除,但开发商可以依靠下载量到广告联盟接收广告,从而攫取一些利益。快的打车公共总监叶耘说,这在行业内已经早就不是秘密。但更多的App创业者们该何去何从?如何踩着App尸体和僵尸App们继续创业?
当然,工具类的App不一样,他们是功能性需求,所以留存时间长。但对于这类App创业者而言,他们要面对的是巨头的压力,一旦巨头夹击,他们是从还是不从?
运营、盈利长线战役
App创业绕不过去的坎
2012年酷讯App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大约是1~2元,到了2013年,已经涨到了3元以上。
酷讯产品总监陈波告诉记者,App开发出来要真正做成功在于之后的长线运营。运营其实包括了方方面面。首先,用户从哪里获取,今天App获取用户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而这项工作一直不能停止。
其次,用户到达后怎么转换购买率?酷讯的用户购买率大约在20%,另外80%的用户并不产生购买行为。那么,酷讯就得把这80%的人筛出来,通过数据去分析其用户行为,看他们关注在哪些环节、卡在哪些环节,然后激励他们变成有效用户。
再次,怎么保证用户来重复购买,怎么去激励他们。这里面要做的功课也很多。陈波感慨,要让用户产生更多的交易行为,就是不断持续地运营。
持续化、精细化的运营是App创业团队们的一大考验。App其实要打的是长线战役。对于游戏类等“短生命周期”的App们而言,运营也需要去考虑精细化、多元化。“小鸟”依靠App Store迅速崛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款App想要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比当年难得太多。去年7月, Rovio 痛舍“愤怒的小鸟”推出的“神奇的阿力”也反响平平。
而且,在今天,投资者比以前更加冷静、谨慎。俞永福直言,“现在和两年前相比,整个移动互联网创业环境的温度差异很大,可以说是从热气腾腾到凉风嗖嗖”,要想良性运营和盈利更是异常艰难。
即使市场异常火热的打车App,风投扎堆进入,但在线打车应用直到今天仍有待于继续差异化运营,找到适合各自的盈利之路。
到目前为止,一众打车应用仍处在烧钱阶段,大部分企业都在亏本运营。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曾算过一笔账,只做本地市场的打车APP公司,如果要做好产品和运营,至少需要30到40人规模的团队,包括薪酬福利办公费用和杂项支持,一年没法少于400万元,这还不包括推广乘客的费用。叶耘说,现在他们每个月给司机的固定支出至少在几十万。快的要做的是一个未来生态,前不久快的打车和大黄蜂合作,也开始探索高端商务车租赁的盈利方向。可另一边,“烧钱”的日子还将持续,盈利并非一蹴而就。
打车类App的盈利难题其实是许多App创业团队们的普遍写照。App用户的到达率和留存率问题如何去保证,App的各种负面效应如何去规避,这都是创业团队们要考虑的问题。对于App创业团队而言,运营、盈利,都是他们绕不过去的坎。
想做成一个好的App成本一点也不低。相对于App开发的成本来说,其推广和运营成本甚至有的花费上千万,却依然砸不出可观的安装量;也有安装量还可以,但是活跃用户很低。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App都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所以,在决定开发App之前,一定要想好:你是否真的需要要来做成这件事,你为这件事做了多少准备?
“并不是说别人有的你也一定要有,也并不是说别人可以做到的,你或你的团队一定也要做到。跟风也要适度,先要想好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否真的需要这么个东西。”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黄铁卓认为,App创业者们首先不要去做杀鸡取卵的事情,App创业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盈利的方式有很多种,没必要一定要去从用户身上去获得资金。产品不要着急去做变现。”
黄铁卓提倡业界所说的微创新。他指出,仍然还有少数的App在坚持创新,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投资人的青睐,这难能可贵。相信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智能应用市场也会渐渐“沉淀”,App应用也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ENTREPRENEURSHIP
移动电商App
身边的生意
楼下卖烤串的大叔,80%的订单来自于微信。身边的生意正在成为电商app的入口,未来一定是从生活服务类来切入的移动电商App的天下。
我看好从生活服务类来切入的移动电商App。因为生活服务一直是PC电商到目前没有做好、或者说做不好的事,但在移动端则大不同。
比如我前段时间跟家门口卖烤串的人聊,他现在80%的订单来自于微信。因为他的生意就来自周边楼盘,以前人们只能下楼去,要上烤串等着烤,现在很简单,直接发微信,“嘿,张叔,给我准备20个烤串,7点半到”,这样就行。当然它还不是App,它只是一个微信的帐号,但理论上跟App是一样的。
移动电商App不需要几千万几百万用户,它就是极为碎片化的应用,但是非常有价值。从App的设计而言,它有着自访问的流量。烤羊肉串的张叔可能只有300个粉丝,但这个App本身具有很强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在PC上没法想象的。
而且,移动端跟PC端最大的一个不同是,PC端的企业都是所谓的全球视野,最少是全国视野,面向五、六亿的用户服务。移动端则不同,移动电商App一定是身边的生意。
PC上是从由大到小,由远而近,移动端App是由近而远。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由于PC端先天不具有入口功能,所以要花很大的成本做推广做规模才有价值,而App只是围绕用户周边几公里最关心的问题服
务,比如摇摇招车、天气预报、健康小贴士,都是用户身边的生意。移动App就是围绕用户身边发生的事来做生意,由近而远,这是电商体现在移动端最大的特点。
所以,PC端的电商是商品类的电商,而移动端的电商App一定是生活服务类的。本地化的机遇还很多,用户在生活服务类的开销其实大于商品类的开销,这也是未来电商App最大的机会。
当然,商品类的电商,通常标准化程度较高,而生活服务类品牌化标准化的程度低,所以如果想在生活服务领域去有所撼动的话,就得突破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在品牌化标准化上有所突破。
尽管目前移动电商的格局仍是PC大佬的平移,但真正的格局没有形成之前,大家都说不可能。
现在回过头来看淘宝就是这样。最早淘宝通过开发了一套规则和流程,使得没有办法被标准化品牌化的三百个卖家已经被标准化,这就是我认为的前瞻性的产物。
作为淘宝的深度用户,我现在每年在淘宝会下80~100单。我买一些户外用品,或者很酷的小玩意,比如机器人(49.400, -0.10, -0.20%)吸尘器。但是,这些单我很少是用手机或Pad下的。第一可能跟年龄有关系,我这种年龄可能不是那种对移动端最热心的群体;第二我觉得商品类的物品在移动端的表现能力有限,如果是典型的目的性购买,可能就直接在移动端,但是要买商品,移动端界面太小,用户是被动地接受。
我手机上会装一些生活服务类的App,比如航旅管家、墨迹天气、股票软件等等。在移动端上买东西的App,我会装,但用的不多。
我用一些比较小众的跟本地生活有关的App,比如我喜欢看音乐会,我会装一个App手机一打开可以显示这周北京有什么音乐会,是比较生活化的App。这其实也是未来移动电商App的大方向。
眼下,移动电商现在仍处于早期。未来,它可能朝着两个格局走:其一,移动端上有太多的电商App,用户下载不过来,到最后可能就会有一两个大的App,即App的App,包容万象;其二,移动App可能会百花齐放,因为移动其实更碎片化,不像PC端由几家大的电商在把持。
估计在今后的3~5年内,移动在搜索、社交、新闻、娱乐、购物等各个方面将会形成和PC互联网分庭抗礼的局面。未来会有更多的精彩上演。
指尖上的APP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加速了APP的渗透,这些APP则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使用者的娱乐、生活甚至工作方式。你是否是一个APP使用者呢?你在手机中安装了多少APP呢?你又是否愿意为APP付费呢?
App
营销的七大“魔法棒”
真正成功的App必须像商品一样,满足使用者生活、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当前App市场竞争激烈,光在苹果App Store上架的应用程序已超过65万,Android上约40万,其他平台也有近20万个,要从总计约125万个App中被消费者看见,除了要靠超强人气挤进排行榜,保持用户黏度非常不容易。App开发热潮不减,但同质化严重,大多数App失败的原因在于将App当作短期的宣传工具,内容粗制滥造,功能乏善可陈。
真正成功的App必须像商品一样,满足使用者生活、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App是一种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工具,是品牌与用户之间形成消费关系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枢纽。企业在进行App营销的过程中,只有精准地把握用户心理,深入用户的生活与内心,引发用户共鸣,才能最大程度的引导其参与其中,成功地实现营销。
同时,企业应把“以用户为主导”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作为App营销模式的主旋律,更要发挥整合效应,顺应App营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整合其他营销手段和多方技术,带给消费者突破性的体验,延伸移动营销的价值。
企业App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品牌或产品,以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关联,因此企业的App营销还要注重有机地融合品牌元素最终实现既提升品牌又促进销售的目的。
一 产品设计符合自身品牌定位
传递个性化有价值的品牌信息是App营销成功的关键,产品设计须十分贴合自身品牌定位,才能通过用户体验最终实现品牌形
象与产品销量提升双赢。
如沃达丰为加深用户心中“最快速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服务提供商”品牌形象,对抗德国的移动网络竞争者,推出“缓冲恶魔”App。该款App巧妙将品牌因素植入到游戏中,用户的工作便是作为一个缓冲克星,摆脱和狩猎缓冲怪物,让世界变得更快更有效率。沃达丰通过此游戏应用声称其在德国的宽带速度已是最快,只有我们阻止这些“缓冲恶魔”才能帮助维持网速。沃达丰在德国的狩猎缓冲恶魔营销计划取得巨大反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App设计充分融入了品牌理念,让客户在体验游戏过程中提升对沃达丰移动通讯的忠诚度。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产品设计并不意味着过度植入品牌信息,品牌植入可增加品牌认知度,吸引潜在消费者,但过犹不及只能适得其反。因此App设计在贴合自身品牌定位同时,应注意努力弱化商业元素,巧妙植入品牌信息,同时满足用户好奇心,吸引用户持续关注,以此达到强化企业的品牌地位的目的。如利洁时集团针对杜蕾斯系列产品推出的“Durex Baby”移动应用,带领消费者体验“如果我有一个孩子”的活动,在游戏和视频中几乎完全没有进行产品信息的植入,仅在游戏关闭时,合情合理而又幽默风趣地告诉人们要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温馨提示,让人印象深刻、感觉真诚,进而认可品牌。
二 功能设计符合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App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的一大区别在于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引”,其传播对象不再称为“诉求对象”,而是“用户”。然而要使用户主动选择App下载并持续使用,设计开发中要始终从用户需求出发,注重用户体验,使App创意与品牌诉求相契合,将用户体验与品牌形象相结合,以保持并增强品牌用户的黏性。
吸人眼球、激发顾客好奇心的创意只能让消费者发现产品,但忠诚感形成的关键还在于产品功能设计以人为出发点,满足顾客从功能到精神的需求。只有以客户需求为设计出发点,从客户角度进行设计思考,才能在设计出人性化、情感化的优良作品,使用户主动选择接收品牌信息。
如星巴克一直特别关注用户需求及用户习惯,于2012年推出一款别具匠心的App闹铃——Early Bird。用户在设定的起床时间闹钟响起后,只需按提示点击起床按钮,便可得到一颗星,如果能在一小时内走进附近任意一家星巴克实体店,就能买到一杯五折咖啡,迟到作废。在Early Bird中,星巴克深刻宣扬了其“一切与咖啡无关”的思想,关注了广大用户的真正需求——需要闹钟却没有起床动力。这款App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众多好评,使得星巴克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三 APP设计游戏化
网络广告公司CyberZ发布的一项关于日本手机游戏市场分类的调查报告显示,约有六成的智能手机用户只玩App游戏,约25%
的用户既玩App游戏又玩手机页游。这足以窥见App游戏在智能手机用户休闲生活中的地位。
因此,将APP游戏化是一项非常必要且有效的营销策略。而如何把握游戏化的程度,以及如何在游戏中推广自身品牌都十分具有挑战性。游戏化体验必须对用户体验增加真实价值,否则无法立足。游戏化的精髓在于企业首先需明确目标,然后借鉴游戏中放大人性的机制来实现目标,也即在游戏体验中,使人们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们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加深对品牌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App应用游戏化的优势在于能有效弱化商业元素,巧妙地将品牌信息植入用户娱乐过程中。但将App游戏化并不意味着该应用必然被市场接受,App设计者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游戏界面艺术设计以及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APP的名字、图标、题材和说明等都是用户是否下载的重要因素,如何让你的软件在数以万计的移动应用中脱颖而出,快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游戏的名字和图标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例如,在美国移动应用市场曾有一款叫10 Balls 7 Cups的APP,第一次推出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并不出众,但当它改名为 Skee-Ball之后,就蹿升到了美国游戏排名第一,如果你了解美国生活,就会发现 Skee-Ball 是个在欧美盛行的街机游戏,当人们看到这个名字很快便能知道产品主题是什么,自然顺理成章地下载把玩起来。
四 创意要贴心入微
由谷歌与可口可乐联合推出的“再版巅峰想象”App,其设计创意十分贴切的展现了目标客户群的特征。用户安装这款应用后,一键点击并选择目的地后,这个地方特定位置的自动饮料售卖机里就会出现一瓶可乐送给路过的陌生人。售卖机的屏幕上会显示这条短信息给收到可乐的人,同时录下这个收到可乐的人的反应视频,返回给发送者。该应用宣扬了年轻人喜欢分享、热衷于新鲜事物,快乐并乐于助人的个性品质。
APP创意都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进而服务生活。无论是APP开发者还是APP运营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APP的创意性,以此赢得消费者长期信赖与支持:(1)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从细微之处让消费者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与便捷;(2)改善消费者生活方式,让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得到更多实惠,让生活更加智能便捷。一款优秀的APP只要能够满足用户生活中某一项需求即可,当用户明显感觉到APP的贴心入微时,你的产品自然就享有独当一面的竞争力。
五 交互打开人机、人人的互动通道
每一个设计者都应注重App中人性化的交互设计,站在用户角度去理解用户需求、操作与感受,在了解用户认知心理的基础上开展界面设计,减少用户认知成本,使界面更贴近用户,从而实现用户体验感受提升。一个优秀的交互界面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查找和获得信息,反之,一款App交互界面形式再精美,但用户无法迅速找到信息资源,浪费大量时间在对界面含义和功能的认识中,那么这种交互界面将是失败的,无法留住客户。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款App的交互性不仅仅体现在界面设计上,同时包括用户在使用该App的整个体验过程中的交互设计,如此才能真正提高用户体验的高效性、愉悦性和认知性。世界著名玩具制造商乐高积木公司的“乔治的生活”App的成功推出,与其坚持“人机交互”、“现实的积木游戏与虚拟AR技术的互动”等互动营销理念的设计和执行密不可分。这组游戏包含了iPhone App和一组乐高积木,游戏主人翁George在世界各地拍了许多照片,而玩家的任务,就是要用乐高积木重现George相簿里的物件,如鸡尾酒、海盗船、夏威夷女郎等。积木摆好之后放在游戏板上,用iPhone照一张相,由App来即时评分。这款游戏成功实现了现实产品与游戏交互、传统与虚拟玩法的交互、儿童与成人间的交互。
六 推广渠道多元化
每款App开发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脱颖而出,还需有好的推广渠道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与效果。推广渠道不能盲目选择,首先需锁定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通过正确渠道找到潜在使用者。因为让多少人知道你的产品不重要,关键在于知道你产品的人都是具有潜在需求的用户,如此才能将潜在用户转为实际用户,将推广投入转化为收益。明确用户群体后,还需全面了解渠道信息,了解渠道特点。目前App应用推广的渠道可以分为第三方应用商店、手机终端和mid内置、传统互联网网盟渠道、跨平台交叉推广、广告推广和线下推广六种。不同渠道具备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单一渠道推广通常无法达到迅速提高知名度、下载量的目的,如用户手机网站、应用商店平台推广对下载量提升很重要,因为大量用户都是通过登录这些平台下载应用;但在App里加入分享到微博、Facebook或email等功能也很重要,鼓励用户经常使用并转发分享,是维持App热度的重要手段。
开发者应根据自身应用特点,考虑团队精力、成本、推广目的等因素,实行推广渠道多元化,选取几种不同方式联合推广。如倍受欢迎的“打车小秘”便是针对目标客户群特点,采用线上微信平台、新浪微博和旅行类平台进行跨平台交叉推广,及线下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及吸人眼球的活动推广,目前该App用户数正在稳定攀升。
全房网为提供用户最佳找房体验推出的“掌中全房”之所以能赢得用户的喜爱,不仅仅依靠简单易用的功能、出色的界面设计和强大的信息源,无懈可击的App移动应用推广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掌中全房也采用多元化的推广渠道,通过线下推广、线上App市场推广、百度百科[微博]推广、社交推广、网页喜报,将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以及全房网最新的服务方式推送到传统互联网用户面前。
七 时刻修正,不抛弃,不放弃
没有任何一款App是完美不会过时的,只有不断创新,持续修正和升级应用的功能与服务,创造不可复制的用户体验,才能在同质化时代脱颖而出,真正搭建起用户与品牌间稳定关系的桥梁。短暂的销售成功和社会影响力不是App营销的结束,持续创新以维系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关联才是企业实施App营销的意义所在。
如达美乐推出的“Domino’s Pizza Hero”应用荣获2012年Webby Awards“Mobile & App 移动与应用程序”领域公众票选年度最佳奖,但其并未止步不前,2013年达美乐与日本知名虚拟歌手初音未来共同推出了新的订购披萨应用——Domino’s App feat。新款App不但继承了手机端点餐、原创披萨这些功能,还结合了音乐、AR增强现实感以及拉风的初音外送车,进一步提高了品牌知识度和消费者忠诚度。令用户着迷的是,你永远不知道Domino的下一个风暴点是什么。
同时一款失败的App开发也并非App营销的终点,企业可吸取经验教训对应用进行修正和升级,消除其对品牌的负面影响,重振用户对品牌的信心。如果企业面临一时的失败便放弃该App的经营,很可能将恶化现有使用者对该品牌的印象。如法国知名化妆品牌Lancome于2009年曾抢先其竞争对手推出一款酷炫的美妆App,但由于商业元素过重,且内容与生活需求关联度低,并未如预期引发下载热潮,Lancome面对此失败立刻放弃经营内容,使这一App应用无人打理。致使后来的使用者都只能下载到乏善可陈的空壳,给Lancome品牌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
被谁掌控命运?
平台与开发者之间的较量
笃定Android的开发者赢得是未来,选择IOS的开发者赚取的是现在,钟情Windows Phone(以下简称WP)的开发者将紧随市场潮流……尽管这样的判断还有待考证,但是事实证明移动平台的命运肯定是被开发者们所掌控。
David是一位移动应用的开发者,他的朋友们喜欢称呼他为WP的“死忠”。一年前,David加入了微软的BizSpark新创企业扶植计划,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个WP平台的开发者。不过,最近David想要摘掉了“死忠”的帽子。
“开发者们懂得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的道理。”David在之前一直都犹豫要不要学习Android或者iOS的开发,因为这是不同的生态,进入它们需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在David看来,开源的Android是个很好的磨练技术的平台,而封闭的IOS是个不错的赚钱工具。
尽管,对开发者来说这两种主流的平台代表了他们不同的意愿。但是,千万不要妄想用不同平台划分不同类型的开发者,因为开发者有“多选”的权利。
平台“潜力股”
一场与开发者的恋爱
选择它是为了挣更多钱,还是为了未来的事业更辉煌?
最先选择Android的开发者,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学生时代的“恋爱”。比如,女孩更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前景”,而往往介入这样的“潜力股”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像Android的开源,为开发者省了不少钱。
吴鑫雨和很多的草根开发者一样,既没有雄厚的初创资金,又没有强势的团队支持。“就算开发了一款好的应用,也没有推广
资金。”所以,吴鑫雨最先选择了Android平台来磨练技术。
“如果想要做一番事业,Android平台是很好的起点。”吴鑫雨和其团队在Android平台磨练了几个月后,终于创造了一款“拿得出手”的应用——星宝书,这是一款以幼儿教育为主的移动应用。
彼时,智能机市场Android已经遥遥领先。“庞大的用户群将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吴鑫雨坚信Android不仅是很好的起步平台,更是未来发展的平台。
如果说IOS能够为开发者带来真金白银,那么,Android能够让开发者“镀金”。
2013年6月,财经信息提供商FactSet发布,谷歌超越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企业。而这则消息也成为各大媒体年终盘点的热点事件。其实,从多数用户把对苹果的关注转移向三星[微博]产品的时候,iPhone似乎已经沦为“街机”的平庸。
“用户还会买应用么?大概都会选择越狱吧。”吴鑫雨的调侃证明了,Android硬件厂商的竞争、Android定制系统的竞争可能会让一些iOS高端用户转移到Android。
事实上,抛开“开源”和“封闭”,Android在界面等方面已经和IOS的差距缩小了很多。而因为开源、硬件厂商的竞争等原因,Google的创新很可能引领Android走向霸主地位,只是时间的问题。
平台“赚钱机”
一场与开发者的交易
2013年的圣诞节过后,IBM发布了节日期间最新数据,苹果的IOS系统在美国圣诞节期间的移动电商表现远超谷歌Android。
“开发者还是会继续关注真正具备使用量的平台,而用户也会继续被这一平台吸引。”率先选择Android平台的吴鑫雨并不排除对IOS的好感,“Android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开发条件,但是Android没有像IOS独立公正的应用市场。”
这意味着,新的应用很难在Android的市场有展示机会。原来,国内安卓应用商店在用户下载后,用户行为检测数据方面均有较大缺失,且在产品评测和口碑的量化数据方面进展较慢,现有榜单仍以下载量为主要指标进行榜单排名。榜单推荐应用重复度极高。除编辑推荐为主的榜单外,通过下载量进行排行的榜单,其展示应用重复度极高。
2013年11月29日,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旗下市场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最新数据显示,尽管Android设备保有量远高于IOS设备,但对于开人员而言,IOS平台仍比Android平台更赚钱。
BI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IOS开发者通过应用下载每获得1美元,Android开发者仅获得0.19美元。这意味着IOS平台每次应用下载为开发者带来的营收是Android平台的5倍。
虽然很多草根开发者起源于Android平台的开发,但是他们大多会再选择IOS平台,毕竟实际的利益更有说服力。而另一群起源于IOS平台的开发者有他们的理由:Android适配问题严重、iOS用户较高端、Android开发人员较多。
用户至上,是开发者永恒的信条。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起源于IOS平台的开发者未来会倾向于用户基数庞大的Android平台,当然也有可能追逐潮流而选择WP。
平台“中庸者”
一场与开发者的品鉴
与Android的开源生态和IOS的封闭生态相比,WP的生态介于两者之间。
“选择了WP平台,意味着你将享有微软最好的开发工具和最丰富的开发资源。”马宁是北京支点联游科技有限公司的CTO,同样作为加入微软BizSpark新创企业扶植计划的企业,马宁对WP有更深的情感,也是少数WP“死忠”的一派。
在马宁看来,WP的Metro设计成为了该平台的重要特色。比如,用户的动态信息是时时变化的,基于IOS和Android的开发的图标设计很可能会让用户看腻,时间久了只是一个符号,但是Metro可以做到实时抓取一些动态信息呈现给用户。
支点联游是一款基于WP开发的移动游戏和社交平台的应用。“我们最注重用户的体验。”马宁的团队在设计开发应用时,会加入他们对Metro设计的思考,“就是要让用户感受一种在IOS不能感觉到的体验。”
“WP能否火只是时间的问题,反而WP发展的越慢越能够让它更强大。”马宁坚信微软将会利用优势资源让这个生态变得更完整。
虽然WP生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基数小,不过在微软积极的推进下,很多前沿的、新鲜的应用和创业的公司开始逐渐考虑WP版本。
“Windows Phone[微博]生态的优势是安全性高、高质量游戏较多,因此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注意力。而对封闭的系统来说,应用的问题容易解决,所以WP平台的关键在于时机。”吴鑫雨也跨入了WP的行列,“小公司往往很难有大投入做宣传,但是微软可以帮助我们在WP平台上开发的公司进行宣传和推广。”
“板报”是一款免费的、倡导个性化资讯的智能推荐阅读应用,李晶是“板报”的板主。这款应用在IOS和Android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如今,李晶做了跨平台的尝试。WP版本的“板报”一上市就以其高精度智能推荐、多栏目海量信息、新动态随时掌握、跨终端无缝访问、炫主题自由更换等几大特色,赢得了移动互联网阅读用户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在李晶的开发团队看来,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屏跨平台体验。“每种模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像苹果这样软硬件通吃的公司,封闭式更有利;Android这种需要快速发展抢占市场份额的系统,开放更加利于发展。从编程代码调试和开发产品设计的角度上评估,开发者体验一直是微软的强项,无论是开发工具、文档,还是社区。在开发提交和应用审核方面,微软与Google的区别是审核的严格程度,目前感觉Google更为宽松。”
尽管起步晚,可这并不耽误WP跻身强势平台的机会,事实上,微软在2013年年中已经亮出一张王牌——Windows Azure。云服务落户上海,意味着微软作为全球首个商用级云服务正式进入中国,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期待,更是一个希望。
本文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