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关于网红最严肃的讨论:大家为什么捧TA红?

市民王叫兽 阅读:42163 2016-04-05 18:13:06 评论:0

网红 网红经济 网红变现 钛媒体注:本文根据钛媒体作者智库「钛坦白」旗下的钛坦白微信公开课整理。钛坦白已举办15期,每期邀请钛客就一个特定话题进行在线分享。查看完整分享并参与新的分享,请关注微信公号钛媒体(taimeiti),发送“钛坦白”获取通关秘籍。 第15期钛坦白:网红“养成计” 特 邀 钛 客:常宁 常宁博士,是钛媒体认证作者,曾连续三年获得“钛媒体年度作者”荣誉,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现在某高校任教。专注新媒体传播、受众和消费者调查研究,关注报道世界新兴技术发展及其商业化进程。微信公号“科技常评论”(kejichangpinglun) 下面是第15期钛坦白的干货,由常宁整理: 自2016年初开始,媒体对于网红话题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之所以讨论的多,是因为业界从网红现象中看到了利好因素,希望通过有效的讨论找到一条能解决“网红经济”链条的办法。就像前两年,媒体乐此不彼的讨论“自媒体”生存之道那样。 写网红的文章很多,加上2016年Papi酱突然红的发紫,大家对于网红未来发展的更多幻想都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最近关于网红的文章有这么几类:

Papi酱如何火起来的“方法论”; Papi酱幕后推手的“阳谋论”; 热捧Papi酱这个女子的“八卦论”; 痛批Papi酱与罗振宇合作的“担忧论”; 讨论网红今后发展的“策略论”......
这篇文章则希望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解读为什么我们已经到了一个网红让所有人应接不暇的时间? 这里用“时间”而没用“时代”,是因为“时间”是一个周期并不太长的阶段,而“时代”会显得过于漫长。 因为新生代网红的迅速蹿红就发生在这两年,并且网红出现的频率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大家想一想,前些年,当芙蓉姐姐、凤姐、奶茶妹妹等这些网红火起来时,虽然也是很快,但他们“红”的周期,或者说,被人“谈论”的时间比较长。而今天,在我们还未记住前一个“网红”的名字时,下一个“网红”又迅速崛起,他们出现在各种领域。 是什么让“网红”产生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快? 1、土壤:社交媒体环境迭代加快 自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国内才真正拉开大众社交媒体时代的序幕。2009-2012年间微博仍然是主流的社交媒体。但2011年初微信的出现,让社交媒体环境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微信开创了移动端社交圈子的新阶段,到2013年微信用户迅速达到6亿多。自此,国内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地位最终确定下来,微博走新闻路线,微信走社交路线。但从2014年开始,垂直领域的社交产品开始发力,出现了许多小众化的社交产品,比如唱吧、秒拍、美拍、B站等等。而垂直社交产品的方向也更加细分,有兴趣社交产品、短视频社区产品、二次元社交产品、弹幕社交产品等。越来越多的创业人士想进入垂直社交产品领域。也就在2015年,“网红”也进入爆发期。 虽然,垂直社交产品正在兴起,但国内用户对社交应用的使用深度还不够。随着电商、游戏、视频,甚至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领域也都纷纷引入社交元素,它们不断带动用户规模和提升用户粘性,国内垂直社交产品应用即将迎来爆发期,也会有较大空间。 虽然像微博、微信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仍会一统天下,但社交媒体正在从“大众社交媒体”或者说“综合性社交媒体”进入“小众化社交产品”时期。用户群也正从“普通大众”向年轻人群体倾斜。这些丰富的垂直社交产品大多基于人的不同兴趣、爱好、需求而设计,这意味着,未来人们的线上圈子生活会更加细分化。我们不只是赖在微信上刷朋友圈,我们可以去逛唱吧,我们可以去美拍里玩,我们可以秒拍,我们可以去B站使劲儿吐槽……. 2、发酵:当社交媒介环境越来越朝需求、兴趣、爱好、个人追求等方向细分和延伸,小众化圈层出现 (1)在这些小众化的垂直社交产品里,个人的兴趣、需求会更大化被满足; (2)去中心化明显,人人平等的产品设计,让个人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不像微博那样,即便你在高大上的圈子里,但你可能觉得永远不属于这里,或者你觉得没有话语权。 (3)在小圈子里,个人成名或“被突出”的权利被更大化尊重。你会给唱吧圈子里的朋友或者美拍社区里的人点赞,但你更加确信,“我的作品也不差”;“既然都是普通人,我们之间没有太大差别”。除去幕后运作公司的因素,再除去个人创作手法、创意等因素,正常而言,其实每个人被突出显示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这会激发人们不停地在这个圈子平台上生产新作品。 因此,社交产品通过功能的设计对个人行为进行激励,会促使普通人分享信息的欲望,更确切地说,是分享自己的作品、观点和看法的欲望。当精英化名人路线遥不可及时,小众化社交平台无疑给了他们最大的动机,也让他们十分愿意参与进来。因为这种努力参与是有方向感的,并且有确定感,也有把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因此,那些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人(papi酱反常规的有趣,艾里克克也是反常规式的搞笑和幽默),或者那些不甘平庸的又自认为比别人优秀的人,或者那些不得志的普通人,他们更具努力的动机。 而垂直化社交平台就给普通用户提供了空间和环境。同样也给那些“制造网红”的公司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条低成本培养“明星”的渠道,于是,生产“网红”、推动“网红”成为热点、“网红”后期推出IP衍生产品、甚至盈利等一系列链条式“网红经济”便形成了。如果观察最近唱吧的动作:湖南卫视洪涛的加入,其实就能看到,它这条路子已经出具形状了。 但是我们并不确定,究竟有多少“网红”是真的“普通人”意外蹿红,还是被“包装”和策划。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垂直社交产品的确给普通用户提供了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甚至欲望的最便利条件,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当然,这里有一个逻辑不能颠倒: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冲着网红才活跃在这些平台上。而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才分流在不同的平台上。但在这些平台上,他们发现自己拥有这些平等权利,从而激发他们的信息生产,他们也在这些平台上不断自我塑造。 从2014年垂直社交产品的兴起,到2015年网红进入爆发期,这不是偶然。社交媒体环境的迅速变化,社交媒体产品的迭代加速,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而网红现象是最直接的体现,而网红们也成了这个特定阶段最大的受益者。不早也不晚。 网红蹿红的法宝是什么? “网红”要红必然离不开三个法宝:第一,TA生产的传播内容;第二,TA的用户是谁,或者谁喜欢TA并“捧”TA红(目标对象);第三,TA抓住了哪些渠道分发内容,TA的内容通过怎样的传播路径而达到量级传播(工具路径)。 1、传播内容:多属于治愈系网络文化产品 整体上看网红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内容有以下几种风格: 逗比风(疯);不羁风(疯);奇葩风(疯);搞笑风(疯);火辣风(疯);无厘头风(疯);美上天;丑到家…… 内容类型也多是轻松类、搞笑类、娱乐类、社会热点类。为什么这样的网红作品能比较快的“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大饱和,节奏急剧加快,技术更新迅速,今天的技术或产品到明天就可能会过时,焦虑感爆棚,知识迭代超级迅速……生活在网络上的我们,需要有一些情绪出口。能够让大众在某个时间段共同爆发的“释放式”或“治愈系”文化产品,便极有可能成为热点现象,并备受人们讨论和关注。 微信生态中的热点更替很频繁,两三天造出一个热点。在一波波热点出现后,你真的会发现,每一个热点都有全民娱乐的潜质,并且也有极强的“治愈”效果。当大众集中消费一个共同的热点时,他们会达到一种集体兴奋的状态,直到等着下一个热点到来。这种热点波浪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中的一大现象和亮点。 并且,如今在社交媒体上,信息阅读已经明显分层。这些分层并不一定是社会地位,而是信息需求口味已经分层。 在微信上,那些搞笑、段子、情感、轻松娱乐的内容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而这个层次的用户数量也非常大,他们不喜欢严肃话题,对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也不会深思。他们只是通过这些内容得到了精神的释放,有了快乐或者有了共鸣,也很容易引起分享欲和传播。 当这些内容越来越火爆时,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直到“全民狂欢”达到共同的精神释放。信息链条在其中很快打开,并迅速向周围网状式扩展。所以,轻松娱乐型信息或内容会更容易走红,传播量通常也会暴增。此处引申出另一个结论:不能靠阅读量或传播的火热量来判断内容的价值。 2、目标对象:社交网络上的年轻人 看看2015年的大批网红,他们中的多数是90后,他们活跃在各种垂直类社交媒体平台或者二次元社交产品平台上,他们的通用语言可能我们已经无法看懂。当这些网红们用一种“傲娇”、“无厘头”、“萌呆”、“我就是我”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时,他们便获得了这些年轻人的追捧,并且年轻人也最能解读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想法,最能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奇异独特的方式,也最能get到年轻人的兴奋点。 这些网红作品在最初阶段能累积大批90后用户群体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曝光和传播力度,随着曝光和传播的进一步加大,再扩展到其他人群,引起更大范围的网络传播。 并且,现在很多创业型垂直社交产品越来越想定位在90年轻人或者更年轻的人群(00后)身上,很多产品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二次元社交圈子。这些垂直社交产品就像一个个蜂巢,有一定的运行规则,每个蜂巢里都聚集着类似兴趣、爱好、需求的年轻人圈子。蜂巢鼓励年轻人不停地把信息、作品、观点想法等输入进来,又会把内部优秀的作品或信息分享出去。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流动性越高,就意味着这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频率和分享欲望越高,那这个平台圈子对年轻人的粘性就越大。 目前的中国互联网,20-29岁(90后)的年轻人占的比例最多,00后网民也正迎头而上。要讨好这群拥有独特想法的、挑剔的年轻人会越发不容易——网红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3、传播路径:从好内容分发到更大范围传播 如上面所说,网红在某一个垂直社交平台上生产了好内容,也在这个平台所属的圈子里圈住了一定量的粉丝,但这只能说明,TA走出了第一步,只在这个平台的芸芸众生中脱颖出来,但这不足以让这个网红红遍大江南北。所以,这个时候传播渠道、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内容仍然越来越重要,但是内容要形成影响力的话,渠道分发能力就更加重要,渠道分发能力越强,引起整个网络大范围传播的几率就越高。 以前,一条新闻内容可能经过几大门户的报道和互相转载,就能够在整个网民中掀起波浪。就像曾经电视媒体能够做到的那样。但是,别忘了,今天的用户已经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分散并活跃在不同的垂直社交平台圈子里,并且这在年轻人群体中体现的会更加明显。 再加上,不同的媒介如今都在修建自己的地盘,都希望将流量圈住,形成自家平台圈子的完整生态链条。所以除去平台和平台之间的定位、功能的差别之外,平台为了自身发展来说,也并不会有太多意愿互通信息。 所以,一条好内容单单在一个媒介平台上只能影响到这个平台圈子里的人,除非你的内容能够很大程度引发这个圈子里的人向外传播,传播到大众社交媒体上(微博或微信),才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传播。当然,这里说的是“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单单依靠一个平台的话,就会显得小很多。如果一条内容,能够同时分发到不同的垂直社交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更大范围、不同特点用户的关注,那么联动式的传播就更可能会形成。当然,这里的逻辑是可能性或几率更高,而不是说,只要你在所有渠道分发了,就一定能火。 纵观2015年出现的网红以及2016年瞬间爆红的Papi酱,分析他们最初阶段的内容分发就可以看出,大多数网红兴起于贴吧(主要是百度贴吧)、短视频社区(美拍、秒拍)、长视频网站、兴趣社交平台(唱吧)、弹幕社区(A站、B站)等,这些地方都是年轻人最活跃的地方,并且他们在微博、微信上都有阵地。Papi酱在传播渠道的利用方面就非常好,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的网红看似一夜爆红,但许多网红其实在红之前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酝酿期。就像上面说到的,一开始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积累粉丝,小范围传播,小量曝光。然后他们经过不断地内容生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粉丝,扩大第一批种子粉丝。当在各平台的种子粉丝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更大面积范围的分裂式、网状传播才会形成。 即便是红的发紫的Papi酱也并不是一下子就红了。她起初在微博上上传的视频风格并不十分突出和明显,运作较长时间后,也并没有引起比较大的关注。之后,Papi开始转战美拍、秒拍、小咖秀、A站B站等社区,生产的视频内容也不断更新进化,之后利用秒拍将声音进行变声处理,内容话题和风格进一步明朗化,这时才开始在这些垂直社交平台上迅速积累大量粉丝。而后,又在微博上迅速形成传播效应,在微信上引起大波澜,一发不可收拾。所以,的确有这样一个由“好内容”多分发——吸引更多关注——引发传播点——再到更大范围传播的过程。 在这个路径中,像微博、微信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些信息海量的平台上要红起来的成本太高了,一个是时间成本,另一个是对传播点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看惯了各种热点事件,已经适应了各种刺激,当你想引起微博微信上的最终爆发式传播,就必须要在内容上更加努力、更加具有新意、更加具有传播效应的点。 因此,未来随着面向年轻人的垂直社交平台的进一步成熟化,可能网红链条和网红经济也会更加成熟。他们的传播工具或渠道一定是全覆盖的,这样才会有更多可能性存在。而在传播路径上看,先在某些垂直社交平台上打内围赛,然后不断积累能量和声望,最后在微博或微信这样的大社交媒体平台可能才会引起全网传播。 当然,未来对于是不是全民都知道的“网红”可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些平台上非常突出,并且后续有很多延伸产品来发展事业。 大家为什么会捧TA红? 这部分我们讨论网红的助推器是是很么,也即那些能促就网红火起来的背后心理因素: 1、 草根网红助推器:认可和情景带入感 我们前些年在热炒“草根经济”、“草根网红”,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普通人士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关注。于是,普通人抓住互联网渠道表达自己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直到微博为代表的互动性极强、开放性较大的“社交媒体”出现,普通人在网络中表达观点的欲望被进一步刺激,可以说,网络真的成了人们的表达渠道和展示平台。 比如,某个学校的校花长的好看就可以成为网红。比如,某个人特别奇葩特别丑,也可以成为网红。比如,某个学霸也可以成为网红。比如,某个人的经历特别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某方面的成就,也可能成为网红。这些“草根”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出自我们身边,就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是让我们感觉能触摸到的普通人。并且,他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点就够了,凭借这一个点就可以迅速走红。 而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他们对于身边的某些“草根网红”更多具有一种“认可”心理。他们认为,“这些人不是大明星”,“他们就在我身边”。这种“就在我身边”的阶层认同感会拉近“草根”和更多普通人的距离,形成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并且这种心理会促进更多“草根”或“普通大众”对“草根网红”的维护,促进普通大众在互联网上对“草根网红”的传播。这个过程有极强的“代入感”。 所谓的“代入感”意思是,普通大众在传播网红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自己代替了“网红”或自己和“网红”距离感很近,从而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这种感觉一般在小说或游戏中读者或观众才会有的。 2、新生代网红的助推器:自我身份认同+信息分享欲 +自传播精神 有人说,今天的新生代网红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想要当网红甚至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背景。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如今的网红脱胎于年轻人,他们显得更加专业化。他们在年轻人活跃的群体中获得追捧,他们属于他们,懂得他们的网络语言,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表达年轻人所想;越特立独行,越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越能凸显个性越好。可以说,今天的“网红”可以体现现在年轻人的气质、特点和风格。于是,淘宝在近日集结了几十位新生代“网红”拍摄的产品宣传片中,那些我们都不认识的网红,那些我们都不熟悉的标语和语言符号,却是能够在年轻人当中引起共鸣的。 之前做过不少关于90后的调查研究(看钛媒体专题《九零后观察》),并且一直在持续。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的确追求个性、与众不同,自我认同非常高,他们伴随互联网成长,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更广更多,有独特想法。如果说今天的年轻人都有一个“网红”心可能也不为过。 以往我们对“草根网红”的认同感,是对他人的认可。而今天年轻人对新生代网红的认同则是“对自我身份的确定和认同”。 此外,如今典型垂直社交平台的产品规则设计,都极大的彰显了年轻人的“参与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唱吧的社交激励模式、美拍的表情文、“文字+声音+图片”的内容模式;美拍增加了网页版,方便了用户在PC端的操作;还有秒拍的视频实时变声功能;大多数视频平台的弹幕功能......等等。 让年轻人感到“我也可以”的产品和功能设计,非常成功。随着垂直社交平台的不断兴起和成熟化发展,它们更具备制造网红的能力,也能够建立网红生产的规则和路子。 如何成为网红? 最后附上10条“网红养成计”: 如果你想当网红,首先你需要有“豁出去”的精神。 其次,你要具备一定才能,最重要的是能够生产“好内容”,明白你到底“卖什么”。 抓住各种垂直社交产品渠道,选择几个扎根下去。积极上传个人作品,积极与各种人互动,让他们成为你的粉丝,鼓励他们传播你的作品 盯住年轻人的口味,并且也要深谙互联网“大多数人”的口味,毕竟娱乐、猎奇、轻松搞笑、无厘头等内容风格才是他们最爱。 想好你红了之后,该怎么办? 管他呢,先红了再说。 红的过程有的比较短,有的的确需要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所以,如果你以网红为目的,那么一定熬得住潜伏期的寂寞,并坚持创造新内容好内容。 再告诉你,网红链条可能会慢慢成熟,可能也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看别人当网红容易,其实可能会越来越难,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人人都有可能,但有时真不可能。三四而后行。 如果你想做某垂直领域的社交产品,并希望做网红经济,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尽可能激发用户的分享欲和传播精神,并且保护他们的分享欲,把他们的分享欲变成你的附加产品。 该“网红养成计”本着客观观察提出理论化的方法和建议,理论上可能可行,但市场千变万化、人心复杂,影响因素又太多,所以如果你没有红也不要来找我~~ 【注:文章来源钛媒体本分享内容的核心素材来自青岛理工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所关于“网红传播”主题的项目考察内容。】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31271.html

标签:餐饮企业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