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O2O将以新的方式卷土重来
一 过去的2015年,是O2O项目集体死亡的一年。股灾之后,资本寒冬降临,大量O2O项目资金链断裂,宣告倒闭。 表面上,O2O项目死于资金供给不上,但我们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的资金会供给不上。不少O2O项目的融资额度都是百万千万级,资本上并不见得非常稀少。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它们大搞补贴,烧钱速度太快。 那它们为什么要大搞补贴? 二 我曾经和滴滴的人说,你们起了一个坏榜样。这个坏榜样就是:很多后来的创业者,以为补贴经济是成立的:烧够足够的钱,市场就建立起来了。 很早以前,早到那个时候世界还没有滴滴、快的这种东西,支付宝的人就做过这样的调研:出租车能不能用支付宝来解决支付问题。调研的结果是:司机这头很欢迎,因为由此车厢内会减少现金从而大幅增加安全性,但乘客这头意愿不强烈。总感觉掏出现金也好刷公交卡也好,比拿出手机来方便。这个调研的结果,使得行为上后来再无下文。 当滴滴和快的出现后,背后的股东腾讯和阿里,都想借助这种高频小额的服务,迅速拓展支付场景。轰轰烈烈的打车补贴出现,以驱动乘客以及司机接受这种叫车,更关键的是,支付方式。事实上,这种补贴并不能让滴滴或快的产生什么收益——打车软件在出租车这个行业里没有赚钱的通路——但这种补贴,的确使得移动支付工具大为普及。 这就是所谓补贴经济的源头。大量的现金补贴圈的的确是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什么打车软件的市场,而是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当支付工具圈地圈得差不多了之后,双方罢手,并在资本运作下,合并公司,全力突击专车市场——这个市场,理论上是有钱赚的。 15年头上,我在《出行领域里的三种车》中提到,“2015年,专车市场,将会是异常火爆的一年”。事实的确如此。这里的逻辑就是高额补贴养成消费习惯,并将这种消费习惯,在理论上商业模式成立的一个业务上,作为其基石。 三 专车市场上,这些专车公司也还在搞补贴,滴滴、Uber、易到、神州都在做(易到最近的补贴力度可能是最大的),但由于公司已经完成了好几轮融资,背后投资者财大气粗又颇有些被绑架之感,他们的补贴在未来是可以继续看见的。 而很多小型O2O项目,融资都处在早期,投资人认赔出局的决心是相当容易下的。事实上,也只有腾讯阿里这种有着特殊的目的的投资者,才会陪着打车项目长期且狠狠地烧钱,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人,并不会这么干。 O2O项目烧钱的核心原因就是:流量不够。只有通过补贴的方式,才能聚集流量。而竞争者大家一起搞补贴,就形成了囚徒困境。当投资人觉得这个项目投资额并不大,可以舍弃的时候,资金链就立刻断裂。 对于很多O2O项目来说,需求并不是没有。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线下商家,都有使用互联网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企图,支付工具的普及也使得这种解决有其可能性。于是,O2O们就得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是补贴,流量哪里来。 四 在前两天的《2016,媒体星战三部曲》这篇长文中,我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泡沫破灭的O2O有可能以内容创业的方式在2016年卷土重来。 是的,内容是一种流量入口。于是,O2O就可能变成:媒体+O2O。前者吸引流量,后者建立商业模式。 内容制造,当然也要消耗资本,但显然比补贴消耗得少,而且可以一定意义上粘着用户。一千万人民币在补贴行为上可能就是两三个月消耗殆尽,但做内容可以非常宽裕地做上个一两年。 以三美行业为例:美容美发美甲,其实都和时尚、打扮有关。而引领时尚,教学打扮,本来就是内容的事。有没有可能通过内容创业切入,导流三美生意呢?我个人以为,可能性是有的。 2016年依然会有人选择O2O作为创业方向,只是,他们的做法,和他们的前辈们不同。天使轮也好a轮也好,资本的消耗,至少换来了活跃的用户量,而且所需资金又不是那么离谱的数字,我相信,会有投资人感兴趣的。 五 大环境也在推动O2O卷土重来,O2O行业里已经出现巨头,分别是代表腾讯系的新美大,代表阿里系的饿了么,以及阿里自己的口碑网和百度的O2O。 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出现就意味着“腾讯干了你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出现。但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出现,对于很多创业型公司,反倒是机会。 因为今天巨头的玩法不是吃独食,而是建生态。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28200.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