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站式汽车020,阿里自己玩不转
从Yun OS到10亿互联网汽车基金,再到汽车事业部,阿里巴巴跟BAT中的BT一样,在汽车领域成绩和产品没做出来先敲锣打鼓自嗨一番。
成立汽车事业部无可厚非,在汽车O2O市场中,有太多的环节需要一家互联网公司去重塑。可如今互联网企业,无论是BAT还是创业公司,都想着打造一站式的汽车O2O电商服务,构建一个汽车生态闭环。其实格局定的越大,最终成功的几率越小。
BAT这个叫法之所以存在,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搜索、电商、社交,各自为王。没有哪家公司能通吃互联网。放到汽车领域,也是这样。在我看来,能解决汽车O2O中的一个环节,并成为支配性的玩家,就已经布局成功。
对于阿里来说,汽车交易中的支付、保险以及金融计划,是最好的切入点。有这样一个场景大家想象一下:在网上了解了具体信息后,你去一个汽车体验馆试驾某款车型,并最终决定购买;这时你只需拿出手机扫描试驾车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该款车的购买流程——先进入汽贸公司的App,签署购车合同——然后跳转到XX银行的App完成金融计划的在线办理——然后再跳转到支付宝完成首付款的支付——然后再跳转到XX保险公司的App签署电子保单办理车险——最后再进入XX交管局的App预约上牌并缴费。
一小时后,一辆崭新的车托运到了你的家门口。销售人员微笑着把钥匙递到你手中。整个流程,没有各种复杂的纸质文件,不用跑动跑西,在手机上就可以十几分钟搞定。这才叫汽车电商。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阿里可以把支付、车险以及金融计划整合起来,放到支付宝App中;而汽车网站、汽车体验、汽车物流,都无需涉及。
阿里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充分发挥旗下的小贷业务去为准车主提供金融方案;然后支付宝的普及可以提供便捷的第三方购车结算服务;最后,以众安在线为代表的阿里保险金融可以提供车险服务。这三个,统称支付环节;也就是阿里昨天发的PR稿件里所谓的“买”这个步骤。阿里把这块截住,即可。
至于看、选、用以及卖,阿里巴巴只需做到战略防御即可。每个环节都通吃,反而每个都做不好。
除了汽车O2O外,汽车事业部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互联网汽车。早前与上汽的高调合作,是对百度与腾讯的“回应”,后两者分别放出过:百度以CarLife与自动驾驶汽车这种汽车技术革新作为响应;而腾讯则联合四维图新发布WeDrive,并推出路宝以及路宝盒子产品主打车主用车这一环。
可见,BAT的搜索、电商以及社交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商业格局,在汽车战场上依然有着类似的“分工”。在汽车智能化与汽车互联网方面,最有可能取得进展的是百度——拥有智能算法以及互联网入口方面的天然优势;在用车服务方面,最有可能立住脚的是腾讯,有成熟的地图以及LBS业务支持,和无人能及的用户粘性(微信、QQ);而阿里巴巴则是在汽车交易环节最具优势的玩家。
那么与当前汽车厂商的合作呢?目前来看,无论是百度与上海大众,还是阿里巴巴与上汽,还是腾讯与富士康、和谐汽车达成的各种合作框架,未来的方向仍是不确定的。三方都把盘子画的太大。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汽车市场,并没有BAT太强的存在感。汽车工业的制高点,一直以来被欧洲人、美国人以及日本人占据,而BAT三家中没有一家能像苹果或Google一样,通过一个CarPlay或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召集到成群的国际大厂参与其中。
汽车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产业,BAT的玩法,目前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如果没有能力切入到牢固的一级供应链关系,以及底盘、总线、动力等核心技术深层,那么颠覆汽车产业就是妄想——所谓的互联网汽车也不现实。
如果说,BAT要另辟蹊径,避开传统汽车工业,从所谓的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着手,那么问题来了——你是要打造中国的特斯拉呢?还是要打造一个充满互联网产品思维的雷丁呢?前者有难度,几率甚小,苹果都不好意思收;后者么,还有些意思!
作者注:雷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总部位于山东潍坊。
本文 微商货源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1097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