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媒体人的自白

市民王叫兽 阅读:49345 2015-03-26 19:28:48 评论:0

这,绝不仅仅是一篇情怀文。

故事书上线已经有653天(截至3月23日)了,在这653天里,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我站在哪里?去向何方?要知道,我既不是保安,也不是哲学家,(据说他们最爱问的就是你是谁,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云云),思考这种问题对我来说不实际,且有装逼犯嫌疑,但我的确一直在思考。

思考的结论就是:死路一条。

这么说很打击人对么?先别急,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作为知识界典型代表之一,自媒体的商业价值正在被无以复加的免费模式透支殆尽。

互联网时代,信息早已不是稀缺资源。恰恰相反,过剩的信息正在过多地挤占人们的时间,现代人感受到的信息过载焦虑甚至已经远远高于信息丰饶带来的快感。因此,在这个“物以稀为贵”的年代里,最不值钱的就是信息。

最先感受到这一波浪潮冲击的就是传统媒体。2011年7月10日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停刊,这年五月,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的月独立访问用户数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一名美国在线(AOL)员工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意思是《赫芬顿邮报》用6年时间超越了拥有100年历史的老字号《纽约时报》。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免费的。

从前的报纸是收费的、杂志是收费的、各种特刊、合订本都是收费的,时至今日,还有谁会为一份都市报付费呢?还有谁会为一本杂志买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互联网渠道上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已经让人难以顾及,哪里来的时间和金钱去消费极有可能过时的“新闻”或者“评论”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则,无所谓“对错”,趋势使然。

自媒体人试图通过观点输出在C端实现收益的可能性正在越来越小。(我只是说这种可能性在变小,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不少自媒体人通过别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换的佣金,但那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其次,以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渠道日渐式微,微信公众号从蓝海杀成一片血红,独立思考已经不易,想要出类拔萃难上加难。

是什么理由还让你对微信念念不忘呢?真的是因为微信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做得太赞吗?还是因为微信解决了你某个隐秘的痛点需求?其实回过头来看这款创造历史的产品,真的是像Pony自己说的那么好吗?我倒认为,微信吸引你的无非是因为你的朋友们也在用,是你的社交关系让你对微信不断加持。

而这一切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巧妙地利用手机号关联获取了大部分人的“通讯录级”社交关系,而这也奠定了这款产品成功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微信渗透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半熟人”甚至是陌生人进入了我们的朋友圈,私密的会客厅越来越像是一个会所甚至是广场(甚至有人尝试用微信头像以及朋友圈从事广告或者其他商业活动了),朋友圈上那个小红点成为很多人的魔障。

在微博时代,不少微博大号成功的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第一波粉丝(或者用户);在微信时代,也有不少人效仿,成功实现了影响力变现。(回忆一下,曾经在微博上兜售粉丝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不就是微信嘛,只不过难度更大而已。)然而现在,随着微信的“严加看管”以及将订阅号折叠、公布阅读量和点赞量等行为,昔日的黄金渠道正在变得不那么好玩,甚至有些残酷。微信公众号早已从一片蓝海杀成血红一片,从早期内容PK到排版PK,从创意PK到节操PK,你能想到的别人早就做到了,你做到后发现别人早就换玩法了。

可能有人会反驳这个观点,但你回忆一下现在还会主动打开折叠后的订阅号吗?

实现商业变现的时间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大波媒体人和行业评论家找到了合适的生存方式,只要你能带来足够的关注和影响力,有几条路是可以走的:企业公关(俗称软文或者黑文)、咨询、培训甚至是直接入职目标企业,有人甚至在这过程当中赚得盆满钵满。但这真的是可持续的吗?

无论是公关、咨询还是培训,我们能看到的是自媒体带来的价值正是在出售“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时至今日,互联网正在将世界变得更加扁平,信息沟通的效率从过去的1→N到N→N,再到N²→N²,信息不对称构筑的知识壁垒正在快速崩塌,自媒体人试图通过贩卖“信息不对称”实现商业变现的时间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也就是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想从B端市场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上面写的是我对自媒体行业的一些判断,缺乏更加精准的数字,不一定对,全是感性认识,有武断之嫌。

下面就是我自己运营自媒体的一些真实感受了。

第四,通信业进入竞争死循环,从业人员对行业关注度显著下降。

2013年-2014年底,因为年少轻狂不懂事,我对故事书的目标定位是努力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对通信业的发展“挥斥方遒”,每当有灵光乍现的好文章就兴奋不已,常常写到深夜。那时,“写稿-发稿-不断刷新网页”几乎是每天都在做的事。会因为发展一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动连连,也会因为领导或者同事对文章的一句点评暗爽半天。

如今,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推送的文章鲜有人提及。是因为文章质量严重下降吗?还是因为热点事件跟进不够快?抑或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呢?我们每天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阅读量呈现出快速下降且难以回转的趋势,这可真叫人绝望。后来与同行交流才发现,这绝不仅仅是故事书一个公众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行业新闻或者点评已经很少有人点开看完了。

究其原因,是通信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无论是设备厂商、运营商还是终端厂商,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已然不易,怎么会花更多的时间成本来关注这些“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呢。

基于以上四点考虑,故事书想要找到出路必须要做两件事,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去媒体化、去通信化。第一件事很好理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关键改变之一就是让所有行业“脱媒化”,因此成为媒体的思想恐怕难以为继;第二件事就更好理解了,不再赘述。

好了,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疯了。不是号称通信业自媒体吗?如果去媒体化、去通信化不就只剩下一个“自”?没错,这就是我要的状态。自,可以理解为自己、自我,当然可以理解为自由。

未来,我希望能够按照更加自由的方式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没错,你没看错。这才是故事书未来转型的方向——去媒体化、去通信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这听上去太虚了。

我来打个比方好了。同样是分析某通信设备厂商的发展前景和转型路径,如果是一篇高大上的分析文章,窃以为不算有价值,至少价值不高,因为绝大部分你的用户不太可能关心这个企业的未来如何发展,换句话说你没有对用户产生帮助和服务,但如果是将文章的观点转变为投资建议,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会对用户产生参考价值。

再打个比方。同样是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如果我们做一个精美的PPT分享出去,窃以为不算有价值,因为单就PPT读书笔记来说,内容和形式方面比你做得更出色的在网上一搜便得,换句话说你的产品没有足够高的附加值,但如果你一次同类书籍的主题阅读并梳理出各派观点,窃以为是有价值的,起码可以节约用户的大量时间,并且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点和视角。

事实上,同样的信息搭配不同的呈现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至于那个需求的引爆点在哪里,我们也在苦苦思索,但起码已经开始思考并付诸实践了。前面我提到了,微信作为媒介渠道的价值也在慢慢衰落,我们会以全新的方式与用户沟通,或许是App,也或许是H5,但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我不想再说那个神马被说烂了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做这么多,我只是想看看梦想到底还能走多远。

作者:顾嘉

 

本文 中视在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51569.com/a/10528.html

标签:工具类app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